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极力辅佐后主刘禅,目的只为完成先帝遗诏。此外,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北伐胜利,只可惜,蜀汉那个时候犹如“强弩之末”,诸葛亮心有余而力不足。
诸葛亮似油尽灯枯,在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后,憾逝于五丈原。弥留之际,刘禅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诸葛亮诚惶诚恐,心想原来阿斗的“傻”都是装出来的,不禁让他后背发凉。
“扶不起”的阿斗
都知道,“扶不起的阿斗”这个典故,说的是蜀汉后主刘禅在位时昏庸无能,不但未能完成先皇遗愿,还亲手葬送了他们辛苦创下的基业。
在世人眼中,刘禅虽然胸无大志,痴傻无能,但他却是“天选之子”。
阿斗是刘备的妾室甘夫人所生。据坊间传言,阿斗降生时,屋顶飞过来一只白鹤,而且高鸣了四十多声。古人比较迷信,他们通常会把某个人的经历、时运跟某种自然现象刻意关联起来,认为这种“诡异”的现象,一定就是大人物的诞生标志。
甘夫人生阿斗时,除了有一只仙鹤飞过,而且她在梦中还吞食了北斗星,为此取名“阿斗”。
迷信传说不足为信,不过,阿斗的命运倒是和他的名字极其相似,“斗”字在封建社会并不是吉利的象征,后来,阿斗的童年也是跟着父母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因为那个时候刘备正在举事打天下。
刘备去世后,阿斗接替蜀汉大位,不过,在天纵奇才的诸葛亮面前,刘禅黯淡无光。虽然诸葛亮有心辅佐,奈何刘禅似乎并没有任何存在感。
诸葛亮作为蜀汉第一丞相,他没有刻意要求刘禅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觉得虽然阿斗天资愚钝,但只要能守住蜀汉基业即可,其他的事情则由自己去完成。
北伐也许是诸葛亮一生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可惜的是,他未能抓住,最终功亏一篑。让人意外的是,在大家都不看好刘禅无人辅佐会深陷危机时,他竟然平安在位30余年,这已经超过了三国时期其他君主在位时间。
此时,你还能说刘禅无能痴傻吗?
三顾茅庐,卧龙出山
回过头说说诸葛亮。刘备投靠刘表后仍然未能拥有自己的优势,毕竟寄人篱下。后来,在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举荐下,他先后找到隐士大佬徐庶和诸葛亮。因为曹操用计,徐庶被曹操骗走,不提。
刘备想要干一番事业,一直苦于没有良人辅佐,后经人指点,他带着结义的二弟关羽、三弟张飞三顾茅庐,只为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虽然没有入仕,不过“卧龙”的名声早已在外,水镜先生有言: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则天下可定。因此,刘备才不惜三次屈身到草庐拜请诸葛亮出山。
事实上,诸葛亮的内心是想着仕途的,苦于没有遇到明主,如今看刘备虚怀若谷,又有匡扶汉室的心志,最终答应刘备出山。自此,刘备集团的雏形组建起来。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隆中对”让人直呼精彩绝伦。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而刘备也被眼前这位奇才佩服得五体投地,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无论是联吴抗曹、新野之战还是赤壁之战,在后来的各种战场上,刘备在诸葛亮的精心辅佐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我国封建王朝当中,像刘备、诸葛亮这般明主良臣为数不多,他们志同道合的经典形象,也是很多君臣配的典范。
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下,曹操虽然对蜀汉虎视眈眈,但从来不敢轻举妄动。荆州牧刘表长子刘琦死后,刘备正式接管荆州,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殚精竭虑,辅佐后主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刘备一生戎马,几乎都在征战中度过。夷陵之战是他人生当中最后一战。在东吴大将陆逊的火攻下,刘备惨败而归。彰武三年春,刘备重病不起,在白帝城托孤后,遗憾离世。
弥留之际,刘备仍然有心事放心不下,那就是自己的儿子刘禅,虽然刘禅此时已经17岁。刘备含着最后一口气,将诸葛亮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刘禅天生愚钝,如果不堪重任,就请丞相取而代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刘备这句话究竟有多少诚意,恐怕大家都能明白。但诸葛亮的话术更为高明: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意思是,我一定会尽到辅佐大臣的职责,效法古人忠贞的节操,直至献出我的生命。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表态足以让刘备安心合眼了。
刘备生前也不止一次嘱托刘禅,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像孝敬父亲一样孝敬诸葛丞相,毕竟两人的感情已经超越君臣,而是过命的生死兄弟。刘备死后,刘禅谨遵父亲遗言,尊诸葛亮为相父,时时处处唯命是从,生怕有一点冒失。
但刘禅此举,也让外人觉得他是一个无用之辈,不过你要知道,蜀汉有诸葛亮当首辅,还有其他人事吗?因为诸葛亮始终站在聚光灯下,刘禅他就可以做一个躺平的皇帝。
在教导刘禅方面,诸葛亮的确没有丝毫懈怠,他要求刘禅多读《韩非子》、《管子》等古籍,以求法治。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言: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告诫刘禅要多听谏言,不要看轻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又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意思是,先帝和诸葛亮为刘禅推荐的这些宠臣良将,遇事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必然能弥补一些不足。
从这篇《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用心良苦,一来为了报答当初刘备的知遇之恩,二来想通过自己的余力,将蜀汉变得更强大。
乐不思蜀还是大智若愚
在教导刘禅的同时,诸葛亮时刻不忘记另外一件事:北伐。
228年——234年,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除了胜利一次,其余均是败绩。这主要还是因为蜀汉经济羸弱,根本不宜再战。
由于战事拖累,积劳成疾,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还是倒下了。弥留之际,刘禅问丞相一个问题:“丞相百年之后,想要如何安顿自己的子嗣啊?”
这句看似不痛不痒的话却让诸葛亮后背发凉。诸葛亮这样回答:臣家中还有800棵桑树,足够子孙衣食无忧,请勿忧。
诸葛亮很惊讶,他根本不知道刘禅能问出这么深远的问题。诸葛亮此时才觉得,刘禅一直在装傻。这个问题明显是个坑,刘禅想试探诸葛亮,问他死后相位是不是传给他的后世子孙。而诸葛亮的回答也让刘禅吃了一颗定心丸。
是啊,有一个诸葛亮已经束缚了刘禅的手脚,如果诸葛亮的后代再继续接替相位,那么他蜀汉的天下会不会易主?很难说!
诸葛亮对刘禅忌惮自己心知肚明,此时他才明白,阿斗并非扶不起。
另外,刘禅还有一个显著的标签:“乐不思蜀”。263年,魏国攻打蜀国,刘禅不战而降。从当时蜀国的整体实力来看,战,则被灭,百姓生灵涂炭;不战,自己落得一个骂名,但百姓可以免遭战火。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有一次举办朝廷宴会,让刘禅和那些降臣也参加。席间,司马昭有意试探,他命令歌姬表演蜀汉舞蹈。当其他蜀臣纷纷落泪时,唯独刘禅欢喜异常。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地,刘禅这样回答:
此间乐,不思蜀。
这句话让刘禅从此背上了“乐不思蜀”的骂名。
反问一句,如果刘禅也跟着众人一样痛哭流涕又怎样?司马昭只会对刘禅更加戒备,而刘禅人前赔笑,也让司马昭无计可施,这是一种大智若愚。
可以说,蜀汉被灭,刘禅心里遭受的痛苦比谁都多,但真正理解他的又有几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