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同样是火攻,曹操在官渡之战胜,而赤壁之战却为什么败了?
创始人
2025-07-20 19:32:29
0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两大战役,其影响非常重大。

前者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后者为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这两个战役中,曹操都是其中一方的统帅,而其战果却完全相反。

在官渡之战中他能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他却以强败于弱,这是为何?

统帅对比

官渡之战袁军的统帅是袁绍,他出身于门阀世家,号称“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袁绍年少时好交游,士子多归附。及其年长,曾任侍御史,中军校尉。关东州郡起兵反董卓,凭世资,其被推为关东军领袖。

董卓被王允、吕布杀死后,关东军阀各自为政,袁绍在冀州得到发展,任冀州刺史。

在消灭幽州刺史公孙瓒之后,遂占有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阀,于是就想消灭占有兖、豫二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以统一北方。

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声名不及袁绍,基本是以自己的智能起家,在官渡战前他的实力不及袁绍,但长于谋略,善于用计,度量宽宏,不计前嫌,能使敌对人才为己所用,与袁绍的风格气度大不相同。

袁绍的部下也有一些智能之士,如许攸、沮授、田丰等人,他们在官渡之战中,也提出过很好的建议。

如田丰就提出过让袁绍靠优势的兵力、巩固的地盘、“外结英雄,内修农战”,与曹操打持久战、游击战,使曹军疲于奔命,不得安宁,建议袁绍不急于在官渡与曹操决战。

袁绍不仅不接受,反而认为田丰有“沮军”之罪,把田丰关押起来。在官渡失败之后,又迁怒于田丰,把田丰杀掉。

曹操与袁绍不同。

如曹操欲征辽东,曹操的部下有很多人反对,结果曹操征辽东取得胜利,原来反对者人人惶惧。

曹操不仅没有处罚,反而给予厚赏,并对反对者说:“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曹操为什么这样宽容,是为广开言路,因为如果处罚反对者,以后就没有人敢提建议了。

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更能说明曹操有宽宏的度量。

在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让陈琳写一篇檄文,揭露曹操的罪过,陈琳在文中辱骂了曹操的父祖。

袁绍官渡战败后,陈琳被俘。

曹操对陈琳说:“你替袁绍写檄文,但可罪状孤身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陈琳谢罪说:“矢在弦上,不可不发。”此言并不表明陈琳是在谢罪,但曹操不仅没杀陈琳,反而因爱惜陈琳之才华,而任命他主管记室。

因为曹操能不计前嫌,所以能使敌对阵营的人才,愿为其用。如袁绍的部下许攸、张郃、高览等都自愿归附曹操。

这是官渡之战中,袁败曹胜的原因之一。

在赤壁之战中,双方统帅皆为一流军事人才。曹操在南征时,到占领荆州为止,并没有犯很大错误。

由于占领荆州过于顺利,才增加了曹操的骄气,想乘胜消灭刘备和孙权,于是就犯了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凭强冒进之大错。袁曹依仗强势因冒进而失败

在战争中,往往有一个误区:强势一方认为自己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器械精良,对弱势一方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一击而溃之,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失败的可能性,故易采取强攻、急攻等冒进的战术。

弱势一方则知力战、急战必败,故采取以智取胜,创造条件,寻找机会,攻其不备,采取偷袭、设伏、诱敌深入、出奇制胜、陷敌于被动等战术。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都是强势一方,都采取了急欲求胜的强攻、冒进战术,而招致失败。

其实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对强势一方都有过示警。

如在官渡开战之前,袁绍在白马、延津两次前哨战中连连失败,并损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绍就应该有所收敛,休兵缓战,再议良谋,以操胜算。

可他不仅不吸取教训,而仍认为自己实力强大而急攻官渡,最后一败涂地。

赤壁之战,曹操同样犯了自以为势强而急攻冒进的错误。

在赤壁初次与孙刘联军接战时,曹军因不服南方水土,士卒多染疾疫,因而战败退至乌林,与孙刘联军对峙。

如果此时曹操能吸取袁绍因急攻冒进而招致失败的教训,而休战求和,孙刘联军未必敢于发动进攻。

曹操退至乌林后,仍摆出进攻的态势,才导致孙刘联军采取先发制人战术,用火攻大败曹军。团结则胜内讧必败

战争时期,双方阵营内部是否团结,也是胜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官渡之战时,曹军阵营政令、军令统一;曹操赏罚严明,保证了内部团结;曹操的参谋集团,如荀彧、荀攸、贾诩等人,都能提出很好的建议,曹操则言听计从,解决了很多难题。

对于内部不同意见,曹操也能化解。

对于反对自己的意见,为了广开言路,不仅不罚反而予以赏赐,故而人人愿为其用,实现了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胜利。

赤壁之战,曹操占领荆州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急欲消灭孙权,不听贾诩缓攻江东的意见。

同时,曹军与荆州军内部并不和协,关西又不稳定,故曹军一败就不可收拾。

这也是不团结的一大教训。

而孙刘集团,原来并没有什么密切关系,是在曹操兵临城下的威胁时,才团结一致共抗曹操而取得胜利。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集团内部不和是非常明显的。他本人多谋少决,就已构成内部不稳。

他的参谋集团分成两大派,危害更大。

以沮授、许攸、田丰为代表的智谋之士,曾为袁绍提出过很好的建议,但以审配、郭图为代表的阴谋集团,为取得袁绍信任以掌握实权,而处处作梗,甚至加以陷害。

袁绍偏听偏信,使自己屡陷困境,直至招致大败,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三次火攻决定最后的胜败

“火攻”,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就有《火攻篇》,后世的军事家则创有“火牛”“火兵”“火车”等战法。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两次使用“火兵”战术,烧毁袁军的运粮车和存粮基地,使得袁军顷刻瓦解而取得最后胜利。

想不到的是,善于运用火攻战术的曹操,也被火攻战术战败,而且败得更惨。

究其原因:一是他要以强势兵力消灭孙、刘而麻痹大意;二是曹军不习水战,把战舰连锁成一片,犯了兵家大忌;三是曹操对火攻战术有误解,才招致失败。

于《孙子兵法·火攻篇》关于烧具、发火后观敌兵的态度,发火时必在上风,不要在下风的原则、措施、态度等,曹操的注文都是正确的,在对袁绍两次火攻时,也是照章进行的。

只是关于“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原文就有漏洞,曹操的注文说:“燥者,旱也。”更肯定了这一漏洞。

要在天旱时才能火攻,显然是指陆战。而水战是船在水中,并无天旱之虑,不可能用火攻。

因此兵家也就没有“火船”的提法,曹操当然也没有想到。而他恰好败在没有想到的“火船”战法上,这个教训后世的军事家应该吸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双方胜败原因的分析,是就事论事,是根据那两次战争双方的具体情况而得出的胜败原因的结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结语

战争是双方互动的,而且是瞬息万变的,有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双方的胜败。

所以,在战争中,无论是强方、弱方,都应有两手准备:战胜怎么打,战败怎么撤?如无事先策划,战胜是追还是停,就会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而战败者就会乱成一团,不可收拾。

有的战争,强者可以连续作战,穷追猛打,不给敌方一个喘息机会,使其失去战斗力,直到灭亡,是必要的。

但必须了解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有的战争,强者虽胜,败者并未失去战斗力,就要慎重,不一定要穷追不舍,避免穷寇犹斗,避免敌死一千、我亡八百的严重损失。

我们对一切战争胜败原因的探讨,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横... 在国际军航舞台上,巴基斯坦空军的“枭龙”Block3战斗机以其令人瞩目的表现,再次引发了外界对现代军...
原创 日... 昭和天皇裕仁在位期间,指挥和策划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将无数人拉进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
原创 《... 翻开历史的画卷,《甲申三百年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这本书,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原创 慈...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手握重权的女人登上政治舞台,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更是其中翘楚,但是唯独慈禧被彻底钉...
原创 斯... 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维护斯大林独裁统治,在1937至1938年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苏军五位元帅中的三...
原创 剑... 导读:在《剑来》中,阮邛不让刘羡阳跨廊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保护刘羡阳的性命安全 - 廊桥...
郑成功的光荣与梦想 | 特别报... 导读:如果我们在全球化带来的新视野中再次回望那段历史,会发现郑成功不仅是驱除荷虏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原创 徐... 在元末明初的舞台上,涌现出了很多名留青史的人物,他们纵横捭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
原创 宋... 前面我们讲到,四川地区的老百姓因为太有钱了,所以被宋朝朝廷给“抢劫”了。其实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宋朝...
原创 唐... 在唐朝真的越胖就越美,是因为杨玉环所盛行的?怎样的胖才是真的美 在中国古代,我们所说的“美”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