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流转变化,在我国古代史上,总有让人遗憾和痛恨的人,这两者处在两个极端,当然肯定是前者最让人印象深刻,而明朝忠臣于谦就是前者让人遗憾且一尘不染的存在。
他的前半生可以说顺风顺水,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年少有为,即使历经百年“于谦”的名字依旧熠熠生辉。
只是他以遗憾结尾,当他走进刑场时,百姓无不动容,就连身处深宫之中的皇太后都茶不思饭不想,他究竟有何魅力呢?
一、广受爱戴
于谦自然也是世家大族,背后有强大的家族奠基,而他自己又是积极上进的人,从小就是读书的典范,更将文天祥的气节作为自己敬仰的对象,而后更是“粉身碎骨浑不怕”,只能说于谦的志向十分远大。
在人人希望通过进入仕途改变生活环境的古代社会,于谦想要的就是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只要迈出了那一步,而后他的人生中就充满了各种建树。
明宣宗时期,于谦就入朝为官,伴于皇帝朱瞻基左右,为他的皇位保驾护航,更为明朝的稳定奠基。
朱高煦曾发动战乱,为的不就是篡位登基,他起兵于乐安州,只是他有心起兵,但未必能够夺得胜利。
最后朱瞻基亲自上阵与之交手,于谦为御史,朱高煦所作所为他心里清楚,于谦也便悉数给他记录在案。
最后朱高煦肯定没有达成所愿,只能到朱瞻基这里乖乖认错。到了于谦这一步,朱高煦的罪名被一一罗列了出来,而后他更是被吓破了胆。
此情此景,朱瞻基尽知,也可以说是给自己长脸和立威的重要时刻,而于谦算是博得了龙颜大悦。
此后于谦这番不是等闲之辈之人只会让朱瞻基信任和重用,就像一块石头,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
这不于谦就曾到江西巡查过,不在天子跟前,难免世道乱了一些,百姓遭到的冤屈不尽相同。
于谦出手后,当地数百起冤假错案得以解决,这时于谦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朝廷的开明,皇帝的“明”。
一时间,于谦明官的形象让百姓爱戴,好名声有了,在皇帝面前也是不断的称赞。
直到明代宗时期,朱祁钰也是识才用才的君主,于谦一如既往的被重用,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说朝中文武百官皆需要听他的调遣,朱祁钰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权给了于谦。
甚至一些时候,朱祁钰拿主意也会过问于谦的意见,君臣之间的信任达到这种程度只能说相当难得。
再者于谦的势大了,势必引得朝堂众人忌惮,想要将他拉下宰相之位的人数不胜数,不巧的是皇帝压根不听这一套,即使弹劾不断,他也能给他一一打回。
只是朝代更迭之快,朱祁钰这段时期又非常特殊,朱祁钰病重后,“莫须有”的罪名也便让于谦傍身。
二、皇太后悲痛
朱祁钰本就是因为朱祁镇被俘才临时上位的,朱祁镇归来后也没想着把皇位归还,最后自己不长命又没有儿子继承,只能又便宜了拥立朱祁镇复位之人,这时深得朱祁钰宠爱的于谦只能迎来人生的低谷。
石亨等人自然觊觎于谦,要不然为何会和他唱反调,而且以于谦一丝不苟的为官之态,
朝廷官员能站在他这边的只能是少之又少,只能就势力来说,于谦没有多大的优势。
如此,朱祁镇一经恢复皇位,于谦就被捕入狱了,和他一块的还有大学士王文。可以说被抓的不明不白,给出理由也只是简单的一个制造言论,这种事情确实是说不清道不明,在于谦这里早已看透。
不过在生死面前,总归是需要争取一下的,这不王文的反应就比较大一些。他试图去争辩,无非就是说这是诬陷,可是按照于谦所想,这些都是石亨等人有意而为之,想要去争辩只是做了个无用功。
好在有那么一瞬间,明英宗朱祁镇还是知道于谦是有功的,可是只要有石亨、徐有贞抓住复辟这一个理由,于谦就终究难逃一劫。
这时于谦的处境就和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土木之变后,于谦经常住在工作岗位上,就和没有家一样,随之他的身体状况也是越熬越差,明代宗就经常派人去探望他。
朱祁钰派出的这些人势必需要多留个心眼,因为于谦生活的方方面面,朱祁钰势必都会问起,衣食住行可谓方方面面都不会让他欠缺了,该有的不该有的赏赐于谦只能是只多不少。
巨大的落差下,杀了于谦成为朱祁镇得以复辟的正当理由。崇文门外,众人只觉可惜,甚至还有人悲痛不已,
其中不乏就有尊贵的孙太后,生气不已,更将朱祁镇数落了一通,即使她想要制止,也终究晚了一步,此后一段时间更茶不思饭不想。
于谦死后还有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抄家”。只是什么都没有的于谦家,有的只是朱祁钰赐给他的东西,还是被小心翼翼的放着,这能说这份冤屈于谦还是受了。
三、被害因素
于谦的志向是远大的,同时作为清正廉明的忠臣,他终究也被复杂的政治漩涡牵连,甚至说成为了皇位斗争的牺牲品。
于谦算是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于谦已经无法独善其身。首先面临的岌岌可危的国势,这时势必需要有一个人出来主持大局,而且紧随其后的是以防瓦刺再次进攻,只能说这时的明朝更像是一个烂摊子。
最后还是皇太后出面主持了大局,而且按照朱祁钰的身份来说理所应当。
朱祁钰上位,事情解决了大半,明英宗也便能得以回家,这时朱祁钰肯定就不怎么满意,但是在于谦认为将明英宗迎接回来也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朱祁钰看下于谦的面子,也就“从汝”了。
只是皇位之争远比于谦想的要复杂,甚至“夺门之变”发生,于谦势必有点掉以轻心。
再加上一些关系不好的勋贵大臣,于谦早晚功成身退不了。
就如徐珵来说,他是后来才把名字改成了徐有贞,此前徐有贞有想把都城迁到南京,于谦当然不赞同,最后只得是把徐有贞训斥了一番,而他对于谦只能是咬牙切齿。
不过在石亨的身上,于谦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帮他求过情,但即使是这样,石亨还是对他害怕不已,这样的情况下只会对于谦“不喜欢”。
结语
还好最后于谦在明宪宗时期沉冤得雪,也终究“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一生尽善尽忠,坦坦荡荡,更不惧这“莫须有”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