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政治风波,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却从未被正史所记载。
这个人物的身份以及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深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的存在究竟对事件的发展起了怎样的关键作用?
他们与李世民之间又隐藏着何种隐秘的联系?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重新审视这位君主的传奇一生。
隋末动荡时期
公元588年,在河内郡温县出生的常何,是一个出身不错的官宦子弟。他的父亲常绪是隋朝的朝散大夫,虽说不上显赫,但也算是一方权贵。与寒门子弟不同,常何少年时代并没有过多的艰辛,反而能够悠闲读书,为将来仕途做好准备。
然而,当常何步入青年时期时,隋朝的局势却风云突变。隋炀帝杨广一方面贪图享乐,肆意挥霍国库,另一方面又好战好征,对外发动一次次的战争。加之他实施了众多征伐性的大型工程,压榨老百姓,最终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农民起义。
常何年轻气盛,深感隋朝政权的腐败。尽管父亲再三劝阻,他还是毅然加入了起义军,跟随李密投奔了瓦岗寨。在这里,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逐步崭露头角,数次领兵打败了隋朝的进攻。
但是,李密这个起义军领袖性格狭隘,在内部消耗了大量的战斗力。当他杀死上司翟让后,瓦岗寨开始分崩离析。常何看出这支军队已经不太靠谱,于是劝说李密投靠李渊。很快,常何也跟随李密投奔了李渊。
从此,常何成为了李渊的手下。在这些动荡岁月里,他从一名普通的起义军将领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人才。他的忠诚也让李渊赏识有加,不仅没有因为之前的叛变而责罚他,反而更重用了他,让他担任了车骑将军的要职。
收买玄武门守卫
武德七年(623年),李世民开始着手谋划一场旨在夺取皇位的政变。作为策划者之一,他必须控制住关键的一环---玄武门的守卫。玄武门可以说是通往皇宫的必经之路,一旦被控制住,他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实施政变。
李世民自然想到了常何这个人。这个曾经加入过瓦岗寨的将领,现在又忠心耿耿地为李渊效力,必定对现任皇帝和太子没什么好感。于是,李世民开始了一系列的挖角行动。
首先,李世民赠送了常何一把价值三十两黄金的金刀。这样一件贵重的礼物,自然会引起常何的注意。对于一个出身官宦世家,却又饱经沧桑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可观的财富。更何况,此时的常何也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将领,难得能收到如此厚礼。
显然,这份金刀不仅仅是一份赏赐,更多的是一种试探。李世民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测试常何的态度和立场。常何若能毫不犹豫地接受,那么就说明他对李世民存有好感,甚至可能已经有了一些隐秘的倾向。
果不其然,常何很快就收下了这份礼物。这无疑给了李世民极大的信心,于是他又派人送去了三十枚金刀,此时的用意就更加明确了---李世民希望常何能够利用手中的这些金刀,去收买玄武门守卫营中的大小头目。
常何很快就完成了这项任务。他将赐予自己的金刀分发给了身边的将领,让他们去联系那些素来善战的禁军。很快,这些原本忠于李渊和李建成的将领,就纷纷投奔到李世民的阵营。
到了武德九年(625年)六月,玄武门之变终于拉开了序幕。在常何的配合下,李世民的手下顺利进入了玄武门,并且在里面埋伏了起来。当李建成和李元吉前来之时,就被直接歼灭。至此,李世民得以顺利杀入皇宫,逼迫李渊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开创了唐朝的局面。
李渊的困境
在玄武门之变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人物的身影---李渊。作为当时的在位皇帝,李渊对于这场政变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
从表面上看,李世民的这场政变确实是借助了暴力手段。他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元吉,并且逼迫父亲李渊禅位。这无疑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理论上来说,李渊有权力进行反击。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李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主动权。资料显示,当政变发生的时候,李渊正在外面划着船欣赏美景,直到被尉迟敬德以武力押送回宫。
这足以说明,在政变发生的关键时刻,李渊的人身自由其实已经受到了限制。很显然,玄武门内部的其他人物---包括常何和侯君集在内,都在暗中控制着李渊的行动。
也就是说,这场政变的最终结果,并非完全由李世民单独操控。相反,幕后还有一些人物在暗中推动着整个事件的发展。他们或许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或者是出于对李世民的支持,总之都对这场政变的成功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而对于这个被动置身其中的李渊来说,他的处境可谓是非常尴尬。作为当时的皇帝,他理应站在法律的正义一方,维护自己的权威。但是,他的人身自由却受到了人为的限制,使他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反制措施。
这样的境遇想必让李渊备受煎熬。他既不能够公然站在李世民这一边,也无法真正反对自己的亲儿子。可以想象,在政变的关键时刻,他内心必定是矛盾纠结,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毫无办法。
李世民的野心
对于李世民而言,这场政变无疑是一次天衣无缝的成功。他不仅顺利地杀害了竞争对手,最终还逼迫自己的父亲禅让,让自己登基称帝,开创了唐朝的局面。
从表面上看,李世民似乎是被迫无奈才发动这场政变的。在一些资料中,他声称自己多次遭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暗害,才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极端手段来保护自己。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玄武门之变的始末,就会发现这并非全部真相。早在两年前,李世民就已经开始着手布局这场政变了。他给予玄武门守卫常何大量的金银财宝,试图收买他的心。而常何也很快就接受了这份厚礼,开始为李世民所用。
显然,这并非是一个被动防卫的举动。相反,李世民已经提前谋划好了整个政变的过程。他不仅提前安排好了玄武门内部的布局,还想尽办法获得了李渊的被动配合。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他早已蓄谋已久,只是在寻找合适的时机而已。
把这些线索串联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李世民登基称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加复杂的故事。他并非是被迫无奈,而是一个有着极强野心的皇子,不惜采取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他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有意隐瞒了一些关键人物的功劳,包括常何和侯君集,因为这样做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形象。
可以说,这场政变的成功,虽然也得益于李世民本人的军事才能和统治能力,但更多的是建立在一些暗箱操作之上。他巧妙地操纵着周围的人物,并且有意淡化了自己的一些不光彩行为,最终才成功登上了皇位宝座。
如果这些被掩盖的内幕最终被大众所知,相信李世民的形象必定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他最终建立了贞观之治,成就了唐朝的辉煌,因此历史上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这个人物可谓是复杂而又矛盾。他既有着超人的军事才能和统治智慧,又不得不利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他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污点,但最终通过自己的英明统治,弥补了这些缺陷,成为了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君主。
常何:一个实干家
常何出身于河内郡温县的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相比于那些寒门子弟,他的成长环境要顺利得多。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常何就是一个惯于逸乐、颓废度日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十分实干的人。当隋朝的局势逐渐恶化,各路军阀纷纷起义的时候,常何果断地选择了加入李密领导的瓦岗寨。
在这里,常何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快速崭露头角,多次率领军队打败了隋朝政府军的进攻。可以说,他是一个经历过战争洗礼,能够在逆境中自我锤炼的人。
后来当瓦岗寨内部出现裂痕,李密杀死上司翟让时,常何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支军队已经不太靠谱了。他主动劝说李密投奔李渊,并最终也跟随了过来。
这种果断的性格和对形势的把握能力,让李渊非常赏识常何。即便常何在前期曾经背叛过,但是当他投奔李渊后,又再次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李渊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了车骑将军的要职。
可以说,常何就是一个"铁杆军人",他不仅擅长打仗,而且还对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即使在瓦岗寨时期曾经做过一些不太正确的选择,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新的主人的阵营。这种单纯而又实在的性格,让他成为了众多将领中的佼佼者。
但是,这样一个实干家,在玄武门之变中却扮演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他在两年前就被李世民收买,并利用自己的职权,放行了李世民的手下,让他们在玄武门内部埋伏了起来。这一行为看似违背了他一贯的忠诚,却在关键时刻助推了李世民的政变成功。
究其原因,首先是常何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非常清晰的判断。他清楚地认识到,李世民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野心,注定无法永远容忍在太子李建成的阴影之下。政变迟早会发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当李世民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对于一个实干家出身的人来说,现实利益的考量往往凌驾于道德和名声之上。
他深知,如果自己拒绝了李世民的收买,那么在政变中很可能会葬身于两大军阀的争斗之中。而现在,只要能够顺利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自己必定会因此受到重用。
与此同时,常何也对李渊和李建成的地位并没有过多的认同感。作为一名经历过瓦岗寨洗礼的将领,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发展,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合法性。
正是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考量,常何最终选择了背叛李渊和李建成,转而投靠了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才是未来的主人,为他效力无疑可以获得更好的前程。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李世民的政变铺平了道路。
这样一来,常何这个人物就呈现出了一种复杂的特质。一方面,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忠诚可靠的军人,在各种动荡之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但另一方面,当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他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弃前主,转而投靠新的主人。
这种性格的矛盾,也正是常何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他既不是一味顽固守旧的保守派,也不是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而是一个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灵活调整自己立场的实干家。正是这种特质,使他在动荡的时代中不断向上攀登,最终成为了关键的幕后英雄。
李世民:一个理性的统治者
相比于常何这样的人物,李世民则可以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角色。他不仅拥有超凡的军事才能和统治智慧,还展现出了一种非常理性的政治思维。
从表面上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似乎是一种非常不光彩的手段。他不仅杀害了竞争对手,还最终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禅位,登上了皇位宝座。这些行为无疑会触犯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令人非议。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去分析李世民的动机和行为,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更加复杂的政治智慧。他之所以要采取这样的手段,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是单纯的权力欲望,而是出于对整个局势的深入思考。
首先,李世民很清楚,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始终受到来自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威胁。如果他不采取果断行动,很有可能会被他们所制衡,从而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统治梦想。
所以,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他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但即便如此,他也是在充分权衡了利弊之后才做出的决定。正如文中所说,他提前两年就开始着手布局,试图收买玄武门的守卫常何。这说明他是一个十分理性和谨慎的决策者,而不是一个鲁莽的暴君。
另一方面,在实施政变的过程中,李世民也表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政治技巧。他巧妙地利用了常何这样的关键人物,为自己的登基铺平了道路。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掩盖自己的一些不光彩行为,试图塑造一种"被迫无奈"的形象。
这种既果断又谨慎的作风,说明了李世民是一个极具智慧的统治者。他不仅拥有超凡的军事才能,还能够洞悉政治格局的变化,适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便手段有时会有些不太光彩,但只要最终实现了统一,他就不会过于计较。
这种理性和务实的政治思维,也为李世民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他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在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了一代明君。这也使得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较为正面,即便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也逐渐被掩盖。
总之,李世民这个人物的魅力在于他既拥有超凡的统治能力,又能够洞察政治的规律,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便在登基的过程中曾经采取了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但只要最终建立了强大的统治基础,历史就会对他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来评判。
结语
历史的进程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在某些关键时刻,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往往会决定着未来的走向。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这场看似简单的政变中,隐藏着一些令人细思极恐的内幕。所以,当我们试图去解读这段历史的时候,一定要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审视。
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地去理解每个人物的动机和处境,才能够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