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6年1月苏联和蒙古签订了名为《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军事盟友条约后,苏军的锋芒从此越过了曾经作为中苏缓冲带的蒙古, 号称百万的苏联机械化军队压在了中蒙、中苏的边境线上。一旦战争爆发苏联军队将采用大纵深突击战役战术从东北、华北、西北三个方向突击我国华北、华中等核心腹地,一举占领中国主要的政治、农业、工业、资源区,迫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投降屈服。
大纵深突破战役战术由苏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人提出并完善,是指在整个战役方向的纵深内,凭借强大的地面装甲力量和空中力量,全面迅速突破、牵制、压制、合围、歼灭整个700公里纵深内的所有敌军力量。
共分为三个阶段:即战术突破阶段、化战术突破为战役胜利阶段、扩大战役胜利阶段。即:
第一步由苏军强大的地面远程火炮和装甲部队,和来自天空的密集战术轰炸,来集中突破敌军防线;
第二步由第二梯队的摩托化部队、装甲部队,从撕开的缺口迅速穿插到敌军防御纵深腹地,与空降部队和航空部队共同击溃、合围敌军预备队。从战役层面彻底摧垮敌军的整体防御布局;
第三步分割围歼敌军主力部队,占领战略要地,使之成为下一次大纵深突击的出发地。
苏军的大纵深突破战役战术,一次突击进攻纵深可达到700公里,然而我国首都北京距苏军突击出发点的最短距离——中蒙边界到北京仅有不到800公里。
所以曾经才会有我军人士认为:一旦苏联进攻,我军能阻挡在北京前方的时间最多仅有72小时!
感到巨大威胁的我国,从六十年代就开始了长达20余年大规模的备战备荒三线建设。意在一旦苏军突破防线就放弃华北、西北、东北大部,依靠转移到西南的三线建设将苏军拖入持久战与治安战当中。同时为了阻挡苏军装甲集群的冲击,许多堪称“疯狂”的战术被提出并付诸了实施。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个:
第一个,在一览无余的边境修筑大量人工土山,依靠宽达50米的“护城河”和居高临下的360°工事火力,牵制大量苏联军队并威胁其后勤补给线,逼迫苏军不得不将其一个一个拔掉。简而言之,就是用生命为后方的撤退和组织防御赢得时间!
第二个就更简单粗暴了,用强5强击机,挂载小型核武器(狂飙一号),在铺天盖地且拥有绝对优势的苏联空军、地面防空火力面前,用小型核武器低空突击苏联装甲集群和西伯利亚铁路。可以说是绝对的有去无回。
因此,70年代初我国被苏联人强大的机械化军队吓得够呛一点都不奇怪。当时我军判断苏军在中国边境附近驻扎的军队有超100个师,总兵员数量在100到120万之间,装备了一万辆左右的坦克,包括当时非常先进的T-62、T-72坦克,以及数量更为惊人的装甲车、汽车等。
而后苏联更是在1985年修通了贝阿铁路,和开始推进西伯利亚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一旦完成战时运力从每天50列猛增到100列,战役准备时间也从70年代末的80天缩短到了40天!
于是当年我国将大半的国防力量长期布置在北面的四个军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乌鲁木齐军区(85年并入兰州军区)】。包括185个主力师中的97个,47个守备师中的22个,11个坦克师中的8个,670架轰炸机中的305架,555架攻击机中的350架……北方四大军区正规军的总兵员高达172万人,此外还有260万民兵随时准备配合正规军作战。
只是……想归想,但现实好像有点尴尬……
据美国中情局在1979年提供给中国的情报,以及苏联解体后披露的资料显示,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的号称百万的军队其实只有54个师,并且从未满员过。驻扎在中苏、中蒙边境的苏联军队总数从未超过60万人。
54个师中有三分之一,近20个师都是架子师,兵员仅有4000余人。所谓架子师就是保留部队的框架和指挥系统,在紧急动员后补充兵员,再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投入作战。而剩下的三分之二也非满员,其中十几个师都是在就地组建的摩托化师,人数在5000到8000人之间(满员在13000人左右)。他们不仅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每个师都装备了几百辆堪称地面无敌的T-62、T-72 、T-80坦克。反而不少部队连汽车都还要向民间征用。而装备的坦克装甲车,也有相当比例不过是二战坦克的改进型。
现在想来,苏联在冷战中的战略方向一直都是欧洲,特别是西欧。几百万华约军队与北约在欧洲对峙,苏联又在帝国坟场阿富汗深陷泥潭,不可能真的抽调百万精锐与中国对峙。更何况维持后勤补给的西伯利亚铁路,远不能满足百万机械化军队,对幅员辽阔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的中国的长期战争。
况且苏联的百万军队绝对不足以阻止,我方无数小规模部队渗透到西伯利亚铁路沿线搞破袭,更不可能沿全铁路线警戒防守。增兵布防应对渗透则进一步加大补给缺口,不增兵则无法防止我军对铁路线的破坏。
因此在对峙的二十多年里,中苏、中蒙边境的苏军与我们一样始终采取的都是防守态势。
正应了那句话:麻杆打狼两头怕。我们怕苏联这头凶悍绝伦的北极熊扑过来,而苏联则怕对面400万的军事力量化整为零全线突进其境内,穿插包围这个二线军事集群,彻底断绝远东与莫斯科的联系。于是79年期待着苏联进攻策应的越南就这么被现实华丽丽地闪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以,苏联的“百万钢铁洪流”根本就不可能打过来,更何谈抵抗呢?你不可能打一场没有进攻者的防御战不是。
作者:等待的西西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