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墨
编辑|小墨
胜败预案与真实实力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前夕,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已经打好了算盘:上策就是干掉北洋舰队,拿下制海权,直接在陆地上决胜;中策,海战不利,就用陆军进军朝鲜;下策,海战栽了,就回家固守等清军上门。这哥们,心思细腻,做好了两手准备,心态跟后来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一样,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但其实,那会儿的日本海军跟清朝北洋舰队的实力,没那明显差距。大家以为日本厉害,清政府败就败在皇帝昏庸,但这只是表面。实际上,这仗输在了“制度落后”。甲午海战的惨败,不光是军事上的失策,更深层的原因是体制问题。
明明北洋舰队实力不弱,结果还是输得一塌糊涂,导致《马关条约》签订,领土、巨款丧失。这场战败,真的让人心有不甘,因为按实力来说,北洋舰队完全有能力跟日本联合舰队一较高下。
实力对比大揭秘
先说说船,清朝那时候有两艘亚洲数一数二的大家伙,“定远”和“镇远”,这两艘铁甲舰不仅体积庞大,火力也是杠杠的,拥有巨炮和厚装甲。就连日本人看了都得点赞,他们自己建船都拿这俩当标杆。
火力方面,咱们在黄海大战上也是有优势的,大炮、小炮数量上都领先。虽然中等口径炮咱少了点,但加总起来,清军在炮火上还是厉害的。
速度嘛,中日舰队差不多,日本船稍快点,但在真刀真枪的海战中,这点速度优势也就那么回事。
至于陆地上,咱士兵用的是当时顶尖的武器,跟日本的装备比,也不差分毫。
总的来说,甲午海战时,咱跟日本打的不仅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按装备来看,北洋舰队还稍微强那么一点点。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真是让英国法国这帮旁观者都惊掉了下巴,没想到咱这么壮的身板,输得却这么快、这么惨。
为啥清朝输得这么惨?
清朝为啥输?简单来说就是“想打赢,但条件和方式不成。”清政府虽然看着软弱,割地赔款似乎成了习惯,但那是因为实在打不过别人,被迫的。说到对外抗争的勇气,大清还是有的,历史上都说“。
大清的皇帝们,从道光到光绪,哪个不是想保家业?朝中无论主和还是主战的大佬们,都没做过卖国的事。问题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体系。像治河这事,每年拨那么多钱,真正用在正事上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被官吏中饱私囊了。
更别说慈禧太后了,虽然她知道海防重要,但还是拿海军的钱去修颐和园。这就是那时候的封建制度的问题,利益说了算。平时修修颐和园享受生活,有危险了才想起来买船练兵,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归根结底就是制度落后,个人利益大于国家利益。
清朝内斗:海军经费的悲剧
说到清朝的海军经费,这事儿得提醇亲王奕环和李鸿章。醇亲王一开始是反对修颐和园的,因为他觉得建设海军对他儿子,也就是光绪皇帝统治有好处。但后来,为了让慈禧开心,保儿子的皇位,他也开始动用海军的钱。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大佬,一手推动海军建设,结果也玩起了挪用经费的游戏。
这些主张海军建设的大佬们,后来都在海军经费上做手脚,为啥?清朝那套封建专权的游戏规则让他们不得不这么玩,想要权力,就得讨好上头。结果,海军经费被挪用了近两千万两,真正吃亏的是夹在权利斗争中的海军。
结语
这种内部勾心斗角的局面,导致没人真正把心思用在强军上。不管是官场腐败还是统治无能,清朝每个人都得背这个锅。但说到底,面对资本主义的效率和进步,清朝那一套已经落伍了。简单点说,老派治国方式遇上新时代,就像是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