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遇鉴丨一座石碑,一个航海梦,一部友谊史
创始人
2025-07-20 12:33:09
0

中新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 王诗尧)如何从一座石碑中,读出波澜壮阔的航海梦,见证横跨亚非的友谊史?

陈列在福州市长乐区郑和史迹陈列馆中的一座石碑做到了。这块《天妃灵应之记》碑由世界著名航海家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命人所刻,因此又叫“郑和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高162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以黑色页岩为料,碑额正中篆书“天妃灵应之记”,周边饰以祥云捧月(日)图案,两旁阴刻如意云水纹,碑体边框饰一周缠枝花卉纹。碑文楷书直下计31行,全文1177字,除其中有若干字磨损外,碑文清晰,至今基本完整可读。

《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局部。张斌 摄

我们现在见到的这块《天妃灵应之记》碑,实际上历尽艰辛才来到众人面前。1930年,福建长乐一位农民在南山天妃行宫遗址(现郑和史迹陈列馆)挖土时发现了此碑,当时的长乐县县长吴鼎芬深知石碑弥足珍贵,遂派人将碑移到县署“思善斋”侧。吴鼎芬离任后,此碑因无人看管继而被乱草掩盖。

5年后,湖南湘乡人王伯秋担任福建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长乐县县长时,偶然在县署档案中看到有关碑刻的史料记载,于是立即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在草丛中发现它。后续王伯秋对碑刻进行摹拓,分寄国内外学者鉴定。

由于原始档案被毁,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往返年代和意义,过去一直以乾隆年间张廷玉等人编修的《明史》为准,而这一编纂时间远在郑和下西洋之后的200多年。

《明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录。张斌 摄

《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记载有不少错误。比如《明史》认为,郑和下西洋旨在寻找建文帝并展示大明兵力。但据《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往诸番国,开读赏赐”。前者的说法是出于政治目的,为后来学者所编撰,后者则是郑和亲自刊记,可信度更高。

因此《天妃灵应之记》碑成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最为确凿可靠的直接“证据”,它的发现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学者们纷纷写文章进行评述、考证,掀起了以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新热潮。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分前后两个部分,详细记载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和结果,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等。

石碑里记载,《天妃灵应之记》碑是明宣德六年十一月,由郑和亲自撰文。在第七次下西洋前,郑和组织整修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寺塔)、天妃宫,并在天妃宫左侧修建一座三清宝殿。南山上,塔、寺、宫、殿俱全,依照郑和的话来说,便是“画栋连云,如翚如翼”,并刻下这块石碑。

按照碑文记载,郑和下西洋旨在“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天妃灵应之记》碑载“大小凡三十余国”,郑和足迹遍及亚非,形成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网。

位于福州市长乐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郑和像。张斌 摄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浓墨的一笔,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更是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

郑和所率领船队最多时由两百多艘不同类型的船只组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船队。

出于安全的需要,船队配备了大量武器,曾击溃过由数千人、数十条战船组成的海盗船队。但是,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却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只传播文化与技术,促进交流与繁荣,留下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郑和下西洋期间,不仅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还向海外传播中华文明,将中国多领域文化和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中外文明实现双向交流与共同进步。(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韩... 每年春节,中国河南省的登封市颍阳镇都会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一群身穿正装、神情虔诚的特殊客人—...
原创 1... 最近新剧《清平乐》一直在热搜上,收视率据说不高所以拼命做营销试图挽救。这部剧的槽点很多很多,节奏慢慢...
原创 项... 在战火纷飞的封建朝代,涌现了一批批能人异士,这些人有的神机妙算、睿智机敏,有的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今...
原创 跟... 【引言】: 哎,说起长征,大家伙儿第一反应肯定是那些英勇的战士,可你知道吗?在那条漫长的征途上,还有...
原创 非... 面对急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是先帮助还是先拍照? 如果这事情发生在10年前,根本不需要考虑,肯定是先出手...
原创 西... 在西方政要的眼中,晚年毛泽东是一位具有独特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的伟大人物。 毛泽东的身材魁梧高大,脸上...
原创 诸...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梧桐呜 编辑丨梧桐呜 出师未捷身先...
原创 马... 在阅读此文前,恳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每日为您推送精彩内容,不要错过哦~ 要说匈牙利人的先祖是谁? ...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获赠... 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之际,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获得来自历史文献收藏家詹洪阁捐赠的一批珍贵文物...
原创 初... 初谈清朝历代瓷器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瓷器创新 王湘文 18661890738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