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IN宁波,让我们继续聊聊地铁1号线大碶站旁,横河李家的故事。
昨天我们讲到了这横河李家的由来,为了区别于祖上的小港李氏,人们也称呼其为“横河小李家”。横河李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名人辈出,但最让我感慨的还是他们对于当地教育的帮助,和对进步思想的追求。
要说这段故事,那横河李氏族人李琯卿,包括他这一大家子,绝对是我们无法绕开的话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琯卿与同父异母的兄弟李光墀,奉母亲曹氏夫人之意,在横河创办了最早的学校——横河公学,之后又由家族祠堂出资,每年资助学堂三百银元。你要问为啥是他母亲的意思呢?那是因为曹氏夫人跟一般的家庭妇女可不一样,她是柴桥翰林曹珊泉的女儿,自幼知书达理,崇尚革新,尤其痛恨旧社会妇女的缠足风气,为此还特意在乡里发起了“天足运动”,提倡女子读书识字。
所以光墀、光坫(李琯卿的字)两兄弟,不但在横河开设了公学,还在柴桥,捐资兴办了静德女校和芦渎公学,可以说母子三人是倾力于教育事业,在当时绝对是为当地老百姓所称颂的,民国五年时(1916年),黎元洪还特意赠了堂匾一方,上书“卓识匡时”四个大字,以表彰曹老夫人。在曹夫人过世时,蔡元培都专门为讣告作序。
到了民国七年(1918年),李琯卿又在各方的帮助下,于自己旧宅的东厅,办起了敬德国民学校。不过,虽说李先生对教育非常的上心,但他其实并不太擅长经营家业,毕竟办学不是一个买卖,他需要不断地投入和支持,所以到了1931年,由于办学多年家财几乎散尽,敬德学校不得不暂时停办。
学校一停办,那当时附近的一两百名少年儿童,即将面临失学,为了让当时已经风雨飘摇的农村教育事业不再停顿,在社会各界以及族内堂弟李颖芬的帮助下,校董会积极筹集资金,在敬德学校的基础上,接办了私立公德小学。学校的办学经费大部分靠向旅沪同乡募捐,校舍用了於家的祠堂,而桌椅板凳啥的都是原来敬德小学无偿提供。
在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同时,李琯卿先生对于自己家里也没有放松,由于年轻时他因反对帝制,坐过袁世凯的大牢,之后的“四一二”大屠杀,使他更加看清了国民党的狰狞面目与它的帮凶青年党的无耻,于是开始理解马克思主义,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包括当时家里的藏书,也有许多是与马列主义有关的著作和社会科学书籍。正是在这种熏陶和感染下,除了英年早逝的长子和四子,李琯卿膝下,另外七个子女及儿媳们都积极投身抗日救国大业。
李氏这一家一共诞生了十名党员和两名烈士,不但创办的学校为抗战队伍输送了大量的人员,他还亲自送了两个儿子李侠民和李建民去了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抗战方针政策与救国之道。1943年,二子李侠民牺牲时,他忍着悲痛写下了:“他年胜利花开日,我家将得一枝来”的感人悼诗。遥想当年,侠民要为之后的斗争改名为“李长铗”时,他还建议儿子用“李长来”这个名字,意在“长铗归来”,可谁知,那一别,竟成永别。
好了,今天关于横河李氏李琯卿一家的故事就到这里吧,回味那两句悼诗,你是否同我一样,有起鸡皮疙瘩呢?
DEEPIN宁波,跟我一起逛宁波,感受宁波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