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专制社会,官员任免的回避制度由来已经,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这种制度成了一条“红线”,变得不可触碰。尤其到了洪武十三年以后,鉴于胡惟庸等淮西勋贵集团结党营私的教训,对于官员因地缘、亲缘等种种关系结交朋党的防范,特别重视。
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将全国分为三大任职区域,凡“北平、山西、陕西、河南、四川之人,于浙江、江西、湖广、直隶有司用之”;凡“浙江、江西、湖广、直隶之人,于北平、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有司用之”;凡“广西、广东、福建之人,亦于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有司用之”。这就是所谓的“南人官北,北人官南”。
明代时,最引人注目的回避制度,还是户部实施的籍贯限制,具体而言,就是凡苏州、松江两府和江西、浙江两省人士,不许在户部任官。朱元璋之所以会搞出这个制度,理由就是苏、松、浙江是国家财赋收入最高之地,这两府之人如若在户部任职,就可能会出现营私舞弊的现象。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规定,户部任官不许出现上述区域之人。有明一代,除了明末浙江上虞人倪元璐曾任户部尚书外,凡《明史》中有籍贯可查的户部官员,从尚书、侍郎到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各级官员,都不是江浙苏松人。
建文帝时,江苏人齐泰和江西人黄子澄及浙江人方孝孺等参与国政,曾想改变这个规定,在他们的建议下,建文帝终于松口下了“苏松人仍得官户部”的旨意。可是到了拟用江西人王高为户部侍郎的方案提出后,建文帝又以“违背祖制”予以驳斥。
正统末年,江西吉水人周忱出任江南巡抚九年考满,这种高级地方官职,照例要加中央职衔。最初吏部给他的任命是加户部尚书衔,不过仅仅过了数日,吏部发现失误,马上将其改为加工部尚书衔。也就是说,就是个名义上的头衔也不能给。
到了崇祯帝任倪元璐时,大明王朝离灭亡已经不到一年时间,可是倪元璐本人犹念念不忘“祖制”,一再请求回避。因此可见,这个规定已成“雷区”,而不仅仅是“红线”了。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作出这样的规定呢?当时,苏松江浙兼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从经济上看,这地地方自宋元以来,逐渐成为经济发达区域,到了朱元璋颁定赋税标准时,承担之重远远高于其他地方;
从政治上解释,朱元璋因张士诚据苏松嘉湖负隅顽抗,陈友谅据南昌苦战鏖兵,因此心生怨恨,对这些地区的百姓加以重赋,这明显是挟私报复。
文化上,出身布衣的朱元璋看来,江浙苏松文风流被,从科举入仕的比例远远高于北方和西南,尽管实施名额的分配限制,但毕竟也不能遏制他们的总体数量。这些地区的官员数量多,势力大,倘若上下内外勾结,那么对于日后的子孙来说会有很大的隐患。因此,种种因素加起来,便有了苏松江浙人士必须回避户部官职的铁律。
说白了,苏、松两府和浙江、江西两省人士不能任官户部,还是朱元璋因种种缘故形成的一种成见。后来明代人士常为这个规定辩论。想改变它的,都是江浙苏松人,往往在突破人事禁限的委婉道理表述中,带出改变重赋江南之财经政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