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9卷!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永和十年(甲寅,公元三五四年)
原文:故魏降将周成反,自宛袭洛阳。辛酉,河南太守戴施奔鲔渚。秦丞相雄克司竹。胡阳赤奔霸城,依呼延毒。
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征西将军桓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自此内外大权一归于温矣。
殷浩为什么接连失败?
务虚和务实的区别。殷浩在出山之前,名气很高,以至于有“殷浩不出山,天下无希望”的呼声,虚名太胜。
在这个声望的加持下,殷浩强势而出,被各大家族势力选为代表,用来抗衡桓温。表面上看殷浩面对的形势一片大好,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只要他建立军功,那么名誉、地位和权力都唾手可得。
可结果是,殷浩就这么接连失败,把东晋朝廷的那点家底彻底折腾光了。
究其原因,还是殷浩个人能力不够,心胸不够,气度也不够。远的不说,就说他与姚襄的交锋。姚襄可比三国时期的刘备,他虽然依附于东晋,但绝不会真心归顺东晋,也绝不会甘心只做东晋的一员大将。他一定会发展个人势力,这是大环境导致的。只是他实力太过强大,以致于吸引力超过殷浩,让殷浩有如芒在背的感觉。
当领导手下有这么一个员工时,确实是很头疼的事情。听话的能力不行,能力强的肯定不会太听话。姚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能力很强,但不怎么听殷浩招呼。该如何管理这样的人?我不是管理高手,但是我知道殷浩的办法肯定不行。殷浩竟然派遣刺客去刺杀姚襄,搞笑的是,这个刺客见到姚襄之后竟然被策反了。可见姚襄的个人魅力,估计不次于刘备。
殷浩如此做派,怎能凝聚人心?无法凝聚人心,他怎么可能会北伐成功?
可见,任何结果都是有原因的,殷浩的失败,败在他自己身上,怪不着别人。
原文:浩少与温齐名,而心竞不相下,温常轻之。浩既废黜,虽愁怨,不形辞色,常书空作“咄咄怪事”字。久之,温谓掾郗超曰:“浩有德有言,向为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将以浩为尚书令,以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十数,竟达空函。温大怒,由是遂绝,卒于徙所。以前会稽内史王述为扬州刺史。
殷浩和桓温从少年时期就相互熟悉,殷浩自认为比桓温能力强,而桓温也从来没把殷浩当回事,两人相互不服气。殷浩被废,虽然心里怨愤,但表现的依然很从容,不得不说,殷浩的名士风范还是有的,只是他不擅长做实际工作。
桓温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举荐殷浩为尚书令,并且写信告诉殷浩。桓温的举荐,对正处于低谷的殷浩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殷浩看到了希望。但他转念一想,动起了小心思,他担心桓温这是在羞辱他,一旦他回信感谢桓温,桓温就可能会把这事宣传出去,那么这对自认为是名士的殷浩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思来想去,他竟然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纸,什么都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