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家喻户晓,帝后妃子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打从一进入宫,这些来自满族、本会骑射、体魄强健的女子,仿佛换了一副模样。在宫殿里,她们变得乖巧婀娜,即使被皇帝宠幸过一夜,次日上午起身也会可能是脆弱的花骨朵,需要人扶着才能走。这令人不禁好奇这背后的秘密,想要一探究竟。
清朝的统治具有很强的制度化和规程化特点,即使是皇帝如此高贵的身份,在后宫中宠幸妃子也有着严格的制度。为了避免出现
皇上荒淫无度,
后宫斗争而导致王朝崩溃的前车之鉴,清朝制定了严格的宫规,其中就包括
侍寝
这一部分。为了监管后宫生活,清朝专门设立了敬事房,负责安排皇帝与妃嫔的侍寝事宜。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就如机关运转。
首先,敬事房通过木牌子来为皇帝选择妃子。牌子上记录着妃嫔们的称号,皇帝只要挑选翻动某位妃子的牌子,就能将她送往寝宫。牌子的磨损程度甚至能反映出妃子被宠幸的频率。敬事房还会记录侍寝过程,以保证
皇家血脉
的纯正。可以说,皇帝的喜好被限定在了小小牌子里。
所有的皇帝都不能违背祖规。
侍寝过程相当讲究。首先,皇帝在挑选妃子,皇帝有几种方式可以选择心仪的嫔妃:一种是敬事房的木牌翻牌法,另一种则是直接点名。木牌如被磨损,便显示他人气高;若木牌崭新,则表明此人未受宠幸。在皇帝作出选择后,敬事房的公公会立即通知被选中的嫔妃为侍寝做准备。
妃子需立即准备好沐浴更衣,由宫女协助其洗澡更衣。宫女为嫔妃准备香气怡人的沐浴用品,包括浴盆中的花瓣和精油。之后,宫女会在妃子身上披上一层被褥包裹好身子,再由太监将她抬到龙床前。
侍寝期间,太监会在外等待,定时提醒,以防超时。事毕,太监进入寝宫,会询问皇帝是否“留龙精”。若获允许,太监便将嫔妃妥善安置,再将她抬回寝宫;若被拒绝,则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协助皇帝“龙精”出宫。太监的提醒和监督,使皇帝无法逾越界限,也使后宫生活井然有序。
如此制度化、程序化的生活方式,反映清朝对后宫的严格管控,避免出现任何明争暗斗。后宫中的生活虽然有秩序,但宫中女子是否能有机会展露笑容,就不可知了。
所以比起以往的朝代,清朝的侍寝制度更为严苛。皇帝与妃嫔需遵守每一个侍寝流程,不得出现特殊情况。
并不像清宫剧描写的是通过后宫妃嫔的明争暗斗来衡量一位妃嫔,是否受宠主要还是取决于侍寝的次数的。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为何被宠幸过的妃子在行走时都需要他人搀扶?难道真的是皇帝太过勇猛,房事过度吗?其实不然,清朝皇帝自律自爱,对于生活作息有严谨要求,更谨慎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即使是憩息嬉乐的时间,也会有太监在旁提醒,以免过度。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原因:
满清时期,宫中残酷的选秀制度使然。13、14岁的少女便要进入宫中,参与激烈竞争。宫中女子与外界的不同之处,最明显的是鞋子——花盆底的高鞋,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适应。在皇帝宠幸后,宫中女子重心不稳,更需要人扶持。
再者,不同等级的妃子,在行进时所受到的礼遇有明显区别。新进宫的妃子会得到几名宫女、太监的陪伴;而高阶妃子出行视星等为尊,会有一群人扈从,甚至被娇俏地抬着出行。这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能满足她们的虚荣心。在后宫中,被皇帝眷顾是最大的荣耀,嫔妃们经常讨论谁是皇帝今晚的所爱,再互相炫耀。
可以说,这种侍寝后需人搀扶的行进方式满足皇帝与妃子双方的需求:皇帝可以凸显自己的强大和权威,而妃子也得以展示自己的脆弱和受到宠爱。
最后,满族女子天生具备的强悍品格,并不为皇帝所喜。为了获得皇帝的宠爱,她们只得装作柔弱,像江南女子般体贴温顺,以获欢心。
综上,清朝后宫里,每一道工序似乎都旨在约束皇帝的行为,同时后宫女子不仅要面对来自其他妃子的竞争,更要努力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也体现了在这样一个复杂而严格的环境下,后宫女子寻求依靠、满足虚荣心的愿望。
后宫中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数十名妃嫔齐聚一堂,却只有一个皇后之位。由于皇上的妃嫔数量较多,所以他们很难做到宠幸每一位妃嫔。因此,宫中女子的目标只有一个:赢得皇上的青睐,成为让长子登位的皇后。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不容易,除了与众多的对手竞争外,还得面对被冷落、被遗忘的命运。总之,妃子其实并不如表面上的那般风光。要想从众人中脱颖而出,那就要步步为营。妃嫔身边的宫女、太监等都很重要,只有用心对待他们,他们才能真心地为妃嫔着想。这些妃嫔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她们只能在后宫中孤独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