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句话,这句话通过诸葛亮与刘伯温的对比,来说明刘伯温的才能远胜诸葛亮。很多人也为刘伯温只封了个诚意伯感到可惜,觉得朱元璋愧对刘伯温。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本文今天就简单分析一下刘伯温的功绩是否超过了诸葛亮,以及诚意伯这个待遇真的给低了吗?
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22岁中进士,25岁被任命为高安县丞,他在任期内为官清廉、除暴安良,极大改善了高安县的风气,但也因为得罪当地豪绅而遭到排挤,最终在1341年左右辞官返乡。嗯,做了5年县丞都没升为县令,估计他也觉得烦了。
此后刘伯温又在浙江副提举、江浙元帅府都事等职位上短暂干过一段时间,但都因看不惯元庭的腐败无能最终选择辞官归隐。直到1360年被朱元璋招募,开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刘伯温先是帮朱元璋分析了当时面临的状况,给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逐个击破对手的基本策略。接着在1363年同陈友谅决战的关键阶段,给朱元璋分析了陈友谅的缺点,给出了诱敌深入灭其锐气,最终重创陈友谅的计策。此后刘伯温又参与了灭元谋划,并且参与制定了《戊申大统历》和《大明律》。1368年明朝建立后,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洪武3年,公元1370年,刘伯温被授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获爵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爵位可以世袭罔替。
刘伯温是在朱元璋已经拿下南京后才加入团队,虽然也他提出了一些不错的建议,但明朝建立的主要功劳并不在他,他只是作为1名参谋存在。而且他加入的时间太短了,毕竟到明朝建立的时候刘伯温才为朱元璋服务了8年,8年时间获得世袭罔替的伯爵,年俸240石,这样的待遇已经不低啦。换个角度想一下,你给1个公司打工8年,获得了不错的退休待遇不说,子孙也能领原始股分红是什么概念?
还有一种说法是刘伯温原本应该封侯,但因为他个人性格比较高傲,加上不是淮西集团的一份子,遭到刻意打压才获得诚意伯的爵位。这种说法我个人持怀疑态度,封爵看的是明朝建立以前的功劳,朱元璋不大可能因为私人恩怨而降低刘伯温的待遇。如果真的是为了制衡淮西集团,给刘伯温的待遇应该更高才对,这样才能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过刘伯温在封爵之后的第2年就选择辞官归隐了,也说明他只想好好做事,不想参与朝廷里面的那些破事儿。
而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功劳和在团队中的作用则要大多了。诸葛亮是26岁出山,那时的刘备颠沛流离23年,迟迟没能找到根据地稳定发展,依然要在刘表手底下打工的中下层干部,手里也只有几千人马。诸葛亮帮刘备制定了先占荆州,再夺益州,最后图谋天下的创业方案。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方案操作,在打赢赤壁之战后迅速占据荆州,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诸葛亮帮刘备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政刘禅10年,成为了蜀汉实际上的掌权人,虽然他组织的5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但这5次主动进攻也让三国局面稳定了下来。
可以说诸葛亮是蜀汉政权创建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也是奠定三国局势的核心人物,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三分天下的局面。反过来,我们仔细看朱元璋的创业之路就会发现,刘伯温其实并不算是大明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即便是没有刘伯温的辅佐,对朱元璋的崛起并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而在真实历史上,李善长担任的角色才是足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的那位。李善长是朱元璋1353年在滁州自立门户时加入团队,是大明创业团队中的元老。他不仅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还帮朱元璋处理政务,同时积极筹措粮饷器械解决后顾之忧,对朱元璋做大做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是“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不过刘伯温的后代可比李善长的后代要幸运多了,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延续了6代人,一直到明末清初才彻底断绝。洪武8年,刘伯温日渐病重,胡惟庸代朱元璋赐药不久后就腹痛去世。洪武12年,刘伯温长子刘琏因被胡惟庸及其党羽排挤,最终为保住名节跳井身亡,朱元璋为其亲自撰写祭文。洪武23年,朱元璋考虑到刘伯温2代人都被胡惟庸害死,朱元璋决定让刘伯温次子刘璟袭封诚意伯,并且将年俸增加到了500石,刘璟将爵位让给了侄子刘廌。不过刘廌第2年就犯事回到了老家,此后便一直归隐田园,刘廌之子刘法停袭。
嘉靖11年,公元1532年,刘伯温配享太庙,9世孙刘瑜续封诚意伯,并准其世袭罔替。嘉靖28年,第11世孙刘世延袭封诚意伯,之后因犯罪被削爵,隆庆2年复爵。万历34年,公元1608年,刘伯温第13世孙刘荩臣袭爵。诚意伯最后1代是刘伯温第14世孙刘孔昭,刘孔昭公元1623年袭爵,清军入关之后刘孔昭组织人马坚持抗清,一度曾收复舟山岛。公元1656年,清军进攻舟山岛,刘孔昭之子刘永锡战死,刘孔昭最后驾船入海不知所踪。
综上所述,刘伯温的功绩和在团队中的作用是远远小于诸葛亮的,但之所以会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大概率是民间看到刘伯温的悲惨结局,刻意将刘伯温的个人能力给夸大了。加上民间一直流传刘伯温懂星象会推理,还有一本所谓的预言《烧饼歌》在流传,他的民间形象都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很像,所以才会把刘伯温和诸葛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原本真正帮朱元璋一统江山的李善长,则因为涉嫌谋反最终被打成了负面形象,无形之中被刘伯温抢去了主角光环。
正所谓“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李善长就是因为放不下一身名利,无法做到急流勇退,最终才落得个抄家被斩的结局。反观刘伯温一生淡泊名利,动不动就辞官归隐。虽然他本人结局不太好,但明朝皇帝对其子孙后代还是比较关照的。明朝没有辜负刘伯温,刘伯温的后代也一直在为明朝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