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过了一辈子。而有的人厌恶安逸平稳的生活状态或者因残酷的现实所迫,去找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茫茫人海中,能够遇到这种机遇的机会很渺茫,但有人不但碰到了,还把握住了,最终改变人生,成就了一番事业,甚至改变了历史。
朱元璋的成功之路
环顾中国历史,抛去分裂割据时期的小国,历朝历代出身最寒微的就属朱元璋了,这个童年能吃饱饭已经算是奢望的穷小子,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过上安稳的平凡日子,但贪腐的官府、无情压榨的地主以及灾荒连年的现实,逼迫他只能走上起义之路。
刀枪剑影的磨砺中,潜在的军事才能被激发出来,当时盘踞在南方的几股军事势力,朱元璋不是最强大的,却是站在最后的,甚至元军也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从军十五年,那个投奔义军的小和尚终于成就大业,在这片中原大地上重新建立汉族政权,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为了让这个伟大的王朝将辉煌一直传递下去,朱元璋一直在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太子朱标完全可以接受这份重任,人生最痛苦的是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的死对朱元璋打击很大,正因为此,他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但朱允炆这个皇位坐的并不安稳,继位不久他的叔叔朱棣就造了反。
阅览明朝以前的历史,王室成员谋反成功者——为零。这次起兵造反,朱棣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终究在困境中反败为胜,一举夺取江山,这不得不感谢两个人,一个就是建文帝自己,他曾下诏不能伤害叔叔朱棣,这仿佛给朱棣披上了一身无形的盔甲,多次绝地逢生皆因于此。另一个就是率十万大军投奔他的陈亨。
选择人生的陈亨
陈亨,他的出身比起朱元璋来,那是好的不得了。造反前,他担任扬州万户,过着花天酒地、寝食无忧的生活。但此人深谋远虑,看到天下群雄四起,他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思虑多时投奔了濠州的郭子兴。
正是在这里,陈亨遇到还未成气候的朱元璋,但他眼见卓识,看出朱元璋与众不同的一面,事实证明他的跟对了人,当然陈亨能够成为大明开国功臣,证明他也是一位不错的军事人才。
明初,朱元璋曾给一些功臣免死金牌,但这些免死金牌到底管不管用,也只有颁发者说了算。这些免死金牌的持有者,大都没有熬过他们的老上级,在洪武年间就死了,并且基本上是非正常死亡。
开国功臣中文臣的被杀,是在胡惟庸案中,这是朱元璋为打击相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而武将的被杀是在1393年的蓝玉案,这次案件结束后,开国功臣宿将扫荡一空,几乎没有存活者,仅仅生下朱元璋信任的汤和、不善攻城、却精于防守的耿炳文等不多的几人,当然还有陈亨。
为何朱元璋要这样做,那是在蓝玉案发生前一年,朱标突然去世。新立的太孙朱允炆年轻、资历浅,在开国功臣中没有威信,朱元璋为了自己百年之后太孙可以安稳继位,顺利治理江山,才将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们一网打尽。
朱元璋处心积虑,千算万算还是疏漏了一人。陈亨此人为人低调,且一直北疆守边。朱元璋很信任他,也为了北方边境的安定,所以没有动他,但没想到此人多年后成了朱棣成功撺掇皇位的关键。
靖难之役的转折点
朱允炆即位后不久,开始削弱藩王的势力,几位王爷因或有或无的罪名被废后,让朱棣下决心对抗朝廷,在准备就绪后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诸多开国武将被杀后,以朱棣的能力,已经很少有武将可以与他相媲美。李景隆虽然草包,但手下也是整整五十万人,况且还有平安、铁铉等一众军事奇才。悬殊的军事实力曾让朱棣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为了摆脱困境,朱棣把眼光投向宁王。
明初诸藩王军事杰出者,除了朱棣,就属宁王朱权,而朱权之所以强悍,是因为手下兵多将广,还有战斗力最强悍的朵颜三卫。
来到宁王所在的大宁时,朱棣已经和陈亨接上了头,后来正是在陈亨协助下,朱棣成功“劝服”这位弟弟,将手下精兵的指挥权给了他。
陈亨为何要跟定朱棣,走上谋反之路,或许朱棣用金钱收买了他,或许许诺成功后给他的高官厚禄,也或许是他那卓识的眼见帮助了他,总之以后宁王精锐在他带领下,跟随朱棣连克南军,胜利的发展趋势开始向朱棣倾斜。
可谓是“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但陈亨终究没有看到朱棣胜利那一天,白沟河一战,陈亨负伤差点死掉。当年十月,陈亨死于北平。
一年多后,朱棣放弃济南,一路南下,在李景隆策应下攻进南京,最终登上宝座。成为皇帝的朱棣没有忘记那位故去很久战友,追封陈亨为泾国公。
在陈亨的一生中,他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却每次都能选择正确的人生路线,也为子孙赢得了荣华富贵。只是他的出现,打破了朱元璋处心积虑的算盘,让大明江山易了主,好在还没有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