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杞国)
宋朝时,大概在今天的贵州西部,广西西部,云南东部一带,有一个叫做自杞国的小王朝。
虽然被叫做小王朝,但我想很多历史爱好者应该从来都没有在历史地图上看见过它的存在。
这很好理解,自杞虽然自称王朝,但实际上,它是宋朝的藩属国,在名义上是宋朝的领土,所以中原的史官通常会把它记载为宋朝的羁縻州。
自杞国大部分都是彝族人,而往上追述,彝族人的祖先又大都是乌蛮人。
所谓“乌蛮人”,并不指具体某一个民族,而是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很多门类的游牧民族的一种泛指。
当然了,称之为“蛮”,是因为中原人认为自己才是天朝人,是上邦,而这些游牧民族则是汉化程度不高的大老粗。
这些乌蛮人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一带,原本是不太服从中原政权管理的。
不仅不服从中原政权管理,还时常滋扰边境,没事搞个什么打砸抢烧,让中原王朝的管理者十分头痛。
但这种情况,在西汉成帝年间,开始有了改变。
(夜郎古国)
西南边陲有一个叫做夜郎的小国,被西汉朝廷抓了典型,惨遭汉军剿灭,由此杀鸡儆猴,这才算是给其它的乌蛮人敲响了警钟。
从此之后,乌蛮人在名义上开始臣服于中原政权,平日里互通书信,每隔几个月还遣送使者来中原送点小礼物。
不过我们要值得注意的是,乌蛮人的臣服,仅仅是名义上的。
大汉勇武,大唐强盛,乌蛮人不得不服,因为不服搞不好就要挨揍。
但夹在这两个朝代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乌蛮人可就不太老实了。
三国有魏蜀吴割据,西晋有八王之乱,东晋有五胡乱华,南北朝更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典型的大分裂时期。
此时的中原政权自顾不暇,哪儿有时间去管乌蛮的闲事儿?
鞭长莫及的中原人放松了对乌蛮的管理,于是乌蛮人很快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
按理说,摆脱了中原政权的控制,乌蛮人更应该团结起来,一鼓作气,建立属于自己的“大一统”游牧民族王朝。
但乌蛮人内部不太和气,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到了唐朝,乌蛮人逐渐分成了三四十个小部落,彼此相互攻伐,此消彼长,相互内耗,所以一直也没成什么气候。
这三四十个小部落呢,其中又以分布在今天的云南洱海附近的六个部落最为强盛,这六个部落势力较大,领土范围又稍微靠近中原,受汉化影响,所以很快各自发展,在部落的基础上成功转型成为了邦国。
这六个邦国,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云南六诏”。
(云南六诏)
六诏,即为施浪诏,浪穹诏,邆赕诏,蒙巂诏,越析诏和蒙舍诏。
这其中,蒙舍诏在今天的巍山县地,处于六诏之南,所以又称为南诏,而六诏里混得最好的,实力最强的,也正是这个南诏。
南诏国励精图治,内修外征,很快兼并了其它五诏,成功统一了云南,建立了体量更为庞大的南诏国。
其它的乌蛮部落一看南诏得势,不好对付,于是也纷纷臣服,跟在南诏的屁股后边混。
到了大概公元九世纪初,南诏国出了个叫做郑买嗣的权臣,出其不意的发动兵变,覆灭了南诏,云南一带又开始陷入纷乱的局面。
云南战乱,这个时期的中原王朝也不好受。
此时,正值晚唐时节,藩镇割据,节度使纷纷叛乱,整个中原大地焦土一片,可以说是风云飘摇。
南诏一灭,乌蛮人无处可去,中原政权又指望不上,所以他们只能自谋出路。
一部分乌蛮人远走他乡,自此离开了华夏,而另外一部分乌蛮人,则守着南诏国的残骸,在这个基础上又建立了诸多小国,这些小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从唐末历经五代十国,再到北宋初年,其中有两个小国脱颖而出,一个叫做石人国,另外一个则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自杞国。
石人国的乌蛮首领十分识时务,眼见北宋势大,所以十分友好地选择了纳土归宋,投诚了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皇帝十分高兴,将石人国的领土划为北宋的一个州郡,称之为“贵州”。
(宋太祖赵匡胤)
石人国识时务,自杞国当然也不是傻子,很快主动向北宋示好,之后更是成为了北宋的藩属国。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自杞国有了北宋撑腰,腰板变硬,开始逐步征讨剩下的乌蛮小国,今天灭一个,明天灭一个,结果地盘发展的越来越大。
最后,自杞国默默耕耘,居然在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之间,形成了一个南北狭长的国土。
当然了,和中原的辽阔疆域相比,自杞国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实在算不了什么。
不过有趣的是,自杞国的国土位置十分特殊,它像一条长长的丝带,把北宋,和在五代十国时期兴起,并且重新统一云南的大理国相隔开来。
请读者朋友记住,自杞国的地理位置,将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时间一转眼,来到了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
这一年,金灭北宋,金人占据了黄河流域,宋人败退江南,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我们知道,金军之所以在那个年代战斗力十分强悍,所仰仗的,大部分是骑兵的力量。
南宋初年的爱国将领岳飞,之所以能钳制住金军的进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岳飞研究出了金军骑兵的弱点,并且能善用步兵来克制骑兵。
找到了敌人的弱点和要害,这对南宋军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问题在于,金军的骑兵常有,但岳飞不常有。
(岳飞所研“撒星阵”,专破金军骑兵)
南宋不可能人人都是岳飞,人人都能用步兵克制骑兵,所以想要抵抗金人的入侵,南宋也必须尽快发展起自己的骑兵队伍。
想要发展骑兵队伍,就必须广泛筹措战马。
华夏之良马,多产于北方。
因为北方多是平原,一来水草丰茂,利于良马进食,二来地域平缓,利于良马奔跑。
不过很可惜,此时北方的绝大部分土地已经沦陷,基本上都掌握在了金人的手里。
北方的马不能用,而南方,诸如淮南,湖北一带产的马,又身形瘦小,不堪其用,实在上不了战场。
既然国内无马,那么就需要从外采购。
宋人灵机一动,打算从云南大理国采买战马。
我们知道,大理国往西,经过缅甸,印度,可以直抵中亚。
而中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盛产良马的好地方。
相比于金人所骑的蒙古马那种半野生的粗放饲养方式,中亚的马匹讲究的是精细化个体管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大理人手里买的马,质量比金人的蒙古马还要高上半头。
计划已定,于是朝廷随即指派邕州(广西南宁附近)的官员前往大理国采购马匹。
(中亚马和蒙古马)
朝廷的命令一下来,邕州当地的官员们心顿时凉了半截。
不为别的,单单是因为从广西到云南大理国的路途,实在是不太好走。
在宋朝来讲,当时的云贵高原,对宋人可以说是闻之色变,九死一生的地方。
路途之上,高谷斜坡,崇山峻岭,断肠小路,虎豹豺狼出没,更有烟瘴弥漫,时不时还有几伙土匪跑出来劫财害命。
人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邕州官员去一趟大理,恐怕比上青天还难。
不过没办法,你身为朝廷命官,朝廷你给发工资,你就得老老实实地给朝廷干活。
于是,邕州官员们纷纷上路,硬着头皮向西而去。
之前作者曾经说过,在宋朝和大理之间,横亘着一个自杞国。
所以邕州的官员们如果要到大理,总要途经自杞国。
自杞国的老百姓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只知道一波又一波的宋朝官员从邕州出发,经过自杞国的地界,去往云南,然后隔了一段时间又牵着数量颇多的马匹再次途经自杞国,然后返回邕州。
一来二去,当地百姓想明白了,这是南宋和金朝打仗,要从云南大理国采买战马。
当地百姓很有经商头脑,他们很快赶往邕州,面见了当地的南宋官员,表示你们想要买马,何必大费周章的到云南大理去买,你直接在我们自杞国采买不就得了么?
邕州官员将信将疑,跑到自杞国一看,发现当地百姓手里的马和自己在云南一带采买的马匹质量相差无几,都是血统优良的中亚马,官员们又惊又气,认为自己真是白走那些冤枉路了,当即决定,不再赶赴云南采买马匹,而是全部采买自杞国的马匹。
(当时的西南诸部)
宋人精明,自认为天朝上邦,但这一回,他们却被自杞国狠狠地摆了一道。
原来,自杞国地狭民寡,境内除了深山就是老林,根本不产马,而他们所贩卖给南宋的马,其实是他们跑到云南大理采购回来,然后再加价卖给宋人的。
于是,自杞国靠着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始疯狂赚取差价。
南宋的官员们也许被蒙在鼓里浑然不知,也许早就知道了自杞国的小小计俩,但一来邕州官员们实在是不愿意舍近求远,所以就算多掏钱,他们也是十分愿意的。
南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二来宋金战事频繁,战马需求量极大,所以南宋和自杞国的这一条生意线,就这么维持发展了起来,乃至于到了后来,自杞国内的民众竟然以此为生,人人贩马,彻底的成为了南宋和大理国的中间商。
中间商赚取差价,赚的是暴利,所以原本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自杞国很快就富裕了起来。
在自杞国的周边,另有几个乌蛮人建立的小国,诸如阿僰国,罗氏鬼国,罗殿国等等。
这些乌蛮小国一看自杞国贩马的生意做得很大,有利可图,于是纷纷效仿自杞国,开始向南宋贩马。
并且,在这其中,罗殿国在自杞国的东边,在地理位置上离南宋的邕州更近,在贩马上更有优势,所以一度抢了自杞国的财路。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自杞国当然不干,于是立刻派兵攻打罗殿国,结果罗殿国也不遑多让,积极予以还击,自此之后,两个小国时常交战,绝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这一桩贩马的生意。
(两国交战)
为了击败竞争对手,自杞国的商人们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
一开始,他们不等南宋官员前来采买,直接赶着马到邕州城下售卖,希望可以通过这种上门服务的方式,赢得更多的商机。
结果罗殿国有样学样,也开始牵着马往邕州跑,搞上门销售。
自杞国不厌其烦,干脆和南宋官员议定,废弃邕州这一处互市地点,转而到宜州(广西宜山)去进行交易。
这回,脑子一直不太好使的南宋官员们才算明白过来,邕州离罗殿国近而离自杞国远,宜州则离自杞国近而离罗殿国远。
自杞国的商人为了抹消掉罗殿国贩马的地理优势,这才改到宜州来贩马。
于是,南宋官员抓住机会,表示马价必须降低,不然就重新回到邕州买马。
自杞国的商人没有办法,为了长远发展,只能降低马价。
不过就算是降低了马价,这么多年来,自杞国也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了。
经济是封建帝制时代的王朝发展第一主体,而经济急速发展的自杞国很快国力壮大,在综合国力上,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大理国和越南的李氏王朝,成为了宋朝西南方向最为强大的国家。
老百姓也富裕了,商人也赚钱了,结果自杞国的国王也开始飘了。
自杞国国王自立年号,自封天子,表示以后不再归顺南宋,而是要和大宋天子称兄道弟,平起平坐。
朋友们,南宋的皇帝们虽然整体偏于软弱,但对这种藩属诸侯割据自立的事儿,却基本上都是零容忍的态度。
但奇怪的是,自杞国如此大张旗鼓地闹自立,但整个南宋却根本没人搭理它,因为自杞国的位置实在是太偏了,南宋焦灼于自己和蒙金的战事,根本无暇顾及自杞国。
通过一些史料的记载,作者对自杞国呢,另有一些更加深入的了解。
自杞国人搞投机倒把,当中间商赚取差价这个事儿,本身就已经是不太体面了,但偏偏他们的身上流淌着乌蛮人的血液,所以脾气暴躁,不仅喜欢赚差价,还喜欢搞强买强卖。
马我给你拉到了宜州城下,你是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
你要是买了还则罢了,你要是不买,立刻跟你剑拔弩张,拔刀相向。
(范成大)
在当时,南宋有一位诗人,叫做范成大,在广西任经略使,亲眼目睹了自杞国人的蛮横行径,心中甚为恼火,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批评西南诸部的这些自杞人。
不怪范成大同志小心眼,他写完文章后不久,在宜州就发生了一起因为贩马而导致的恶性事件。
南宋商人和自杞国商人因为贩马价格有冲突,大打出手,以至于牵连数人,死伤甚众。
这事儿引出了不少的波澜,南宋朝廷相当重视,从中央派出使者亲临宜州,十分严肃的申斥自杞国商人的无礼行为,并且表示,以后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我们南宋也不从你们自杞国买马了,我们找罗殿国去谈生意去。
这件事儿以后,自杞国才算明白,南宋是自己的大腿,更是自己钱袋子,自己更要抱紧了,捂住了才行,于是他们这才安分下来,踏踏实实的和南宋继续做生意。
使者在当地处理完商业冲突,回禀朝廷时却没说什么好话。
他认为自杞国民风彪悍,又趁着贩马的生意发展壮大, 以后恐怕会成为南宋西南的心头大患,所以一定要注意提防。
使者的想法不错,理论也没有问题,但在后来,自杞国不仅没有给南宋搞出什么乱子,反而还成了南宋的有力臂膀。
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蒙古军队灭大理国,已然对南宋形成了半包围的形势。
蒙军以大理国为临时据点,不断从西侧派兵进攻南宋。
而向西进攻南宋的第一道屏障,就是西南方向的自杞国。
按理说,像自杞国这种偷奸耍滑,唯利是图的小王朝,只要稍微考量一下当前形势,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投诚蒙古。
南宋灭亡已成定局,自己又何必跟着它陪葬呢?
(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面对蒙古军队来势汹汹的入侵,自杞国选择了抗争到底。
在自杞国百姓的心中,它们一直是宋朝的藩属国,受宋朝的庇佑,惠宋朝之利益,本就应该同生共死才对。
于是,这个地处中国西南的边陲小国,如同螳臂挡车一般,举起了反抗蒙古人的大旗。
更让人们想不到的是,面对当时世界上最为一流的蒙古铁骑,自杞国居然硬生生的抗争了整整六年,这才被蒙古人所剿灭。
朋友们,就是中亚的花剌子模和西辽,国体庞大,国力强劲,加起来也没能在蒙古军队的讨伐下撑过六年。
而小小的自杞国,却拼上了所有的士卒,军队和兵马,硬生生的为南宋拖了蒙古人六年时间。
更加让人感动的是,就在自杞国灭亡的前夕,自杞国的商人们还源源不断地从国内输送军情和情报给南宋,可以看得出来,自杞国在宋蒙之间战争中,已然尽了全力,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殊死抵抗)
有人说,这是自杞国懂得感恩,知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也算是报答了多年来在贩马生意上给他们的恩惠。
但作者却认为,或许,这其中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理由,理由虽然深沉,但概括起来,却只有短短的七个字,那就是:
国虽小,心属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