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芬兰、瑞典两兄弟之间有过一段「孽缘」,那段历史堪称一段跌宕起伏的“三角恋”故事。
自10世纪起,瑞典逐渐崛起,这标志着瑞典与芬兰之间关系的开始。
13世纪末,瑞典开始征服芬兰,并不断向波罗的海东岸扩张。
这种扩张给芬兰带来了许多挑战,同时也塑造了后来的历史格局。
在向波罗的海东岸扩张的同时,大量芬兰人被征召进入瑞典军队,为瑞典建立北欧霸权提供了力量支撑,这也意味着芬兰的命运与瑞典紧密相连,但也为大俄在该地区的角色埋下了伏笔。
在18世纪初期,沙俄在彼得大帝的带领下,通过向西方高能玩家学习崛起为北欧强国,并在大北方战争中击败了瑞典,迫使其割让了波罗的海东岸的领土。
尽管瑞典保住了芬兰,但失去了霸主地位,沙俄取而代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世纪俄罗斯帝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上一个重要的力量,而瑞典则沦为了欧洲的一个二流国家。
自1780年起,瑞典开始执行中立政策,然而这并没有为其带来安全保障。
1808年,俄国未经宣战便入侵了芬兰,瑞典军队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由于力量悬殊而失败。
占领芬兰后,沙皇建立了芬兰大公国,这宣告了瑞典对芬兰的统治的终结。
尽管芬兰人保留了一部分自治权,但由于其紧邻大俄帝都圣彼得堡,沙皇政府从未放松对芬兰的管控。
1914年,俄国的卷入一战。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倒台,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夺得了俄国政权。
为了团结大部分民族和国家,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列宁大无私的提出「民族自决」原则,凡是被俄罗斯帝国统治过的民族和国家都有权独立。
面对毛子万年难得一见的“善心”,芬兰看准机会,在同年12月宣布了独立。
此时,苏维埃俄国正面临国内内战和西方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列宁主动宣布允许芬兰实现独立。
1920年10月,芬兰与苏俄签署了《塔尔图条约》,规定了两国的边界。
在苏俄与波兰进行苏波战争期间,芬兰趁机占了些便宜,边界距离圣彼得堡仅32公里,且占据了北冰洋不冻港贝柴摩。
此后20多年时间里,双方和平发育。
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完成了国家工业化,苏联社会各领域大批优秀人才虽然被斯大林嘎了,但是仗着人多势众,斯大林决定拿下芬兰。
因为在斯大林的世界里,曾经属于俄罗斯帝国的领土都是苏联的,那些独立出去的领土需要他去收复。
于是在1939年和1941年,斯大林接连发动了两次苏芬战争。
第一次冬季战争,苏联故意制造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宣战。
斯大林派出120万大军入侵芬兰,芬兰20万军民迎敌,最终芬兰人民用10万人的牺牲硬换苏联38万条人命。
苏联赢了,却是惨胜,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不过还是让芬兰丧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20%的工业产值,12%的人口丧失了家园被遣送。
第二次继续战争,苏联宣传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芬兰军民牺牲了6万多人,留下了苏军26.5万人。
两次战争,芬兰军队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但还是让苏联付出了惨痛代价。
直到二战结束,斯大林都没有实现吞并芬兰的野望,芬兰从此成为中立国。
然而,随着大俄对小乌的入侵,长期奉行中立政策的芬兰和瑞典决定与西方势力结盟,结束了近80年的中立立场。
在冲突爆发之前,特工普还警告芬兰,如果其敢申请加入北约,将成为大俄的合法核打击目标。
结果侵略小乌的行为让特工普踢在了铁板上,想啃啃不下,想退不敢退,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局面。
而芬兰和瑞典通过这次事件意识到大俄仍然贼性不改。
因此他们毅然决定申请加入北约。
结果呢?
特工普屁都不敢放一个,完全不敢拿这两兄弟怎么样,甚至还声称“芬瑞两兄弟加入北约对大俄并不构成威胁”。
这充分展现了什么叫「欺软怕硬」。
那乌克兰还未加入就构成威胁了?
说白了就是“白皮鞑靼”基因里抢地盘的病又犯了,特工普以为拿下小乌是手到擒来、轻松加愉快的小事,欧美也不敢撕破脸。
于是,他不惜赌上了大俄的国运开战。
结果呢,“演员”小泽硬是被特工普洗成了“民族英雄”。
说到底,特工普不打芬瑞两兄弟,不是不想,是实力不允许,并非它改变了侵略本性。
如果现在的大俄有苏联时期的实力,特工普做的不会比斯大林差,周边国家都逃不了被侵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