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的灭亡可谓是历史上最令人诧异的事件之一。金国人都被搞得一脸懵逼:我们只是想打个草谷,没想到你们宋朝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明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怎么说亡就亡了呢?
北宋末年内忧外患
北宋建国之初,国力还算雄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可谓"小康之世"。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岁月流逝,这个王朝渐渐露出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来面目。
北宋后期的皇帝昏庸无道,只知道玩物丧志,醉心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不闻不问。
宋徽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沉迷于书画艺术,整日里只知道赏花玩石,修书画谱,搞《大晟乐》,简直是荒淫无度。这样一个昏君,又怎能指望他治理好国家呢?
而且,在这样一个昏庸皇帝的身边,还聚集了一帮奸佞小人。蔡京、童贯、高俅等"六贼"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为所欲为。
同时他们又大肆聚敛钱财,中饱私囊,视国法如无物。官官相护,朋党争斗,朝政腐败到了极点。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越过越苦了。
朝中大臣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只顾着争权夺利,哪还管老百姓的死活?。
北宋的军事力量本来就不强,偏偏朝廷还搞什么"重文轻武",把读书人捧上了天,把武将们贬得一文不值。
更雪上加霜的是,北宋后期还存在严重的军事问题。北宋建国初期为了防止节度使专权,就削弱了地方军权。久而久之,军队战斗力也就下降了。
虽然真宗时期进行了一些军事改革,但收效甚微。北宋的军队素质低下,军备废弛,士气涣散,简直是一盘散沙。
时间一长,北宋的军队就跟"纸老虎"一样了,一碰就散,毫无战斗力可言。于是,辽国、西夏趁火打劫,频频来犯,北宋军队屡战屡败。
再加上北宋末年灾祸不断。洪水、蝗灾、瘟疫轮番上阵,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农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好揭竿而起,四处造反。王小波起义、方腊起义......一场场农民大暴动此起彼伏,搞得北宋王朝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偏偏这个时候,北方的金国崛起了。金太宗完颜吴乞买这个"狼子野心"的家伙,对宋朝虎视眈眈,三天两头就派兵来骚扰。
北宋朝廷里的那帮饭桶们,面对金国的"狼子野心",却是毫无办法,只能勉强维持表面的太平,暗地里却是心惊胆战,如履薄冰。
靖康之耻
金国崛起后,这帮人就开始垂涎宋朝的富庶了,就等着天时地利人和,一举拿下这块肥肉呢。
偏偏这时候,北宋朝廷里还出了个昏君宋徽宗,简直是"天助金也"!而宋徽宗对国家大事也是一概甩手给奸相蔡京去办。
这蔡京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狗官"!专门吹捧皇帝,迎合上意。皇上爱收藏,他就大肆搜刮民间的奇珍异宝;皇上要修园林,他就强征民工,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更可气的是,蔡京还教唆宋徽宗,对金国搞"软柿子外交",企图用钱财美女收买太平。简直是痴人说梦!
这哪里是什么"绥靖政策",分明是投降主义!金国那是什么人?那可是骑马舞刀的武夫,是一等一的战斗民族。
拿钱财美色去打发他们,简直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果不其然,金国人一看宋朝这么好欺负,立马蠢蠢欲动,摩拳擦掌,准备来个釜底抽薪。
金国建立之初,国力还比较弱小。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又会笼络人心。他先是联合北宋,合力攻灭了辽国。
在这个过程中,金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特别是骑兵,更是锐不可当,令北宋望而生畏。
北宋灭辽之后,自以为高枕无忧,岂料金国的野心却愈发膨胀。金国上下都认为北宋是个软柿子,随时可以拿下。于是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即位后,便借口北宋违反盟约,悍然发动了侵宋战争。
金军的南侵,如狼似虎,气势汹汹。他们兵分两路,东路军攻陷了真定等地,西路军则拿下了太原。
公元1125年,金国终于按捺不住,大举南侵。十万大军,势如破竹,直扑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
徽宗被吓得屁滚尿流,赶紧禅位给儿子赵桓,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可这宋钦宗也不是什么好鸟,居然也学他老子,龟缩宫中,不敢抵抗。
眼看大敌当前,社稷危在旦夕,宋钦宗却召集群臣商议"议和"之策。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还指望金国会答应?
果然,金国使者只甩下一句"拿人!",就拂袖而去。宋钦宗这才如梦方醒,慌忙召集宗室、百官,准备坚守城池,誓与汴京共存亡。
可这时候,为时已晚。金兵攻势凶猛,势不可挡。守军士气低落,作战懈怠。
金国的南侵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打得北宋落花流水,丢盔弃甲。北宋的军队虽然号称百万,但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根本无力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
金太宗本来只想敲诈勒索一番,捞些钱财玉帛就收手。谁曾想,北宋朝廷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于是乎,金国人一改之前的"敲竹杠"策略,直接加入战团。靖康之耻后,金军如狼似虎,大举进犯北宋腹地。
北宋的军民百姓,在金军的铁蹄下,也一同跟着遭了殃!到处是烽火连天,哭声遍野。金军还强迫北宋百姓给他们当牛做马,修筑城池,运输军需。活脱脱一个人间炼狱!
就这样,北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金国的势力如日中天,自己的江山如流水般渐渐东逝。
终于,在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军攻破汴京,合围了北宋的首都东京(今开封),逼得宋钦宗只能俯首称臣,割地赔款。北宋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这场屈辱的失败,给北宋王朝和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国库被洗劫一空,皇帝被俘虏,就连无数的文物典籍、美女佳人,也成了金人的战利品,被一车车拉回了北方。
从此北宋元气大伤,国运衰微,再也无力抵抗金国的铁骑。最终,在金国的步步紧逼下,北宋政权土崩瓦解。
这"靖康之耻"的悲剧,固然有金国咄咄逼人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
南宋偏安
南宋建立后,金国虽然没能一举灭掉南宋,但仍对南宋虎视眈眈,伺机而动。金军多次举兵南侵,妄图吞并南宋,一统天下。"吃了熊心豹子胆"的金国,野心可谓是膨胀到了极点。
面对金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南宋朝廷可谓是惊弓之鸟,如临大敌。幸好当时有岳飞、韩世忠等一批抗金名将,他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才勉强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河山。这些将领们,堪称是南宋的铜墙铁壁,国之栋梁。
尤其是岳飞,他可以说是南宋抗金的中流砥柱,扛鼎之臣。岳飞带领岳家军,与金军浴血奋战,屡建奇功。他率军收复建康、扬州等地,挫败了金军的攻势。
岳飞还提出了著名的"十面埋伏"战术,大败金军十二万于郾城。如果当时能够让岳飞这样的名将统领兵马,说不定还能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呢。
可惜好景不长,岳飞却遭到了奸臣秦桧的陷害,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英雄蒙冤,奸佞当道,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由此可见一斑。岳飞虽死,但其抗金救国的精神,却永垂青史,彪炳千秋。
失去了岳飞这样的抗金名将,南宋在军事上更加势单力薄,只能退守到长江以南,偏安一隅。
此后百余年间,金、宋两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采取偏安养晦的政策,金国则逐渐走向全面汉化。双方虽然时有战争,但总体相对和平。
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并非就此一蹶不振。相反,南宋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反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偏安的南宋王朝终究难逃亡国的命运。13世纪中叶,蒙古崛起,先后灭掉了西夏、金国。南宋本想联合蒙古,共同对付金国,却不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在蔡州之战中彻底击溃金军主力,金朝就此覆灭。但蒙古并没有履行盟约,反而趁火打劫,发兵南侵。
面对蒙古的铁骑,南宋朝廷再次陷入了慌乱之中。虽然文天祥、陆秀夫等将领奋起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1276年,南宋首都临安被蒙古军攻陷,小皇帝赵昺被俘。
1279年,南宋最后的军事力量在崖山海战中被彻底击溃,三朝元老陆秀夫也壮烈殉国。至此,南宋灭亡,宋朝的历史彻底终结。
结语
北宋的灭亡,固然有金国咄咄逼人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北宋后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军备废弛,早已是积重难返。
面对金国的步步紧逼,北宋朝廷非但缺乏应对之策,反而一味退让,最终酿成亡国大祸。北宋的覆灭,给南宋以深刻教训,但南宋统治者并没有引以为戒,而是重蹈覆辙,最终还是难逃亡国的命运。
一个国家若想长治久安,既要注重内政,安定民生,也要重视军事,御敌于国门之外。更要选贤任能,以有德之人治国,而不能任用奸佞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