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战友称为“王疯子”,是中国公安部原副部长、开国中将。15岁参军,先后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神头岭战斗、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等。此人,就是王近山。“王疯子”的称号怎么来的?他又有多疯?
1915年,王近山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很小就没了母亲。8岁时,开始给别人家放牛。13岁那年,他以给地主当长工为生。1930年6月,刚参军不久的王近山,在和一个大个子敌军搏斗中,打红了眼。即使深受重伤,他依然拿起刀砍向敌人,用牙齿咬。最后,他抱着敌人一起滚下悬崖,敌人当场死亡。而王近山只是头部被石头戳了个洞。战友们见他作战如此疯狂,便送了他一个雅号“王疯子”。在后来的战争中,他英勇作战,舍生忘死,令敌人闻风丧胆。
1938年4月上旬,日军第108师团南渡黄河,企图一举攻占西安和陕甘宁地区。日寇在神头岭布下重兵,等待我军。时任772团副团长的王近山和团长叶成焕担任主攻,我军英勇作战,打得敌人落花流水,让一向心高气傲的第108师团惨败。这场战役中,1400多个日军伤亡,还丢了500多支枪、600多匹骡马。日军清理战场时,花了整整两天,用了近百辆汽车运载伤员和尸体,可见我军的战斗力有多猛。
惨败的第108师团非常不甘心,于是立即调集兵力,发动“九路围攻”,企图消灭我军第129师的主力。对此,我军积极应对。当时,部队驻扎在长乐村,所以这场战役被称为“长乐村战斗”,也叫“长乐村急袭战”。
为了围歼我军,日军第108师团下属的第104旅团长苫米地四楼自创了一个拉网式的“拖刀计”。他计划让手下烧毁民房、抢夺物资后,佯装败退,等我军追击他们时,再转头攻击我军。他的计谋得逞了,让我军吃了一些亏。刘伯承看清苫米地四楼意图后,找来陈赓,商量作战计划,用我军擅长的“伏击战”做应对。
16日,3000多日军沿着浊漳河向东搜寻我军的踪迹。令苫米地四楼没想到的是,大部队开过了长乐村,行动迟缓的辎重部队却还在白草延附近,我军早已在此等候。待日军进入包围圈后,陈赓一声枪响,771团对500多人的后卫部队发起了进攻。紧接着,王近山和叶成焕带领772团的战士也加入了战斗。
日军给我军分割成数段,由于很多日军对苫米地四楼的“拖刀计”不满,日军就把这股怨气发泄在了我军身上,疯狂反击。走在前面的日军得知后,立即回援,双方在长乐村等地打得不可开交。叶成焕团长不幸被子弹打中头部,当场牺牲。王近山见团长壮烈牺牲,红着眼,扛起身边的一挺机枪,发疯似地冲向敌人七八个战士都没能拉住他。战士们知道,“王疯子”又出现了。为了给团长报仇,772团的战士在王近山的带领下,全团都“疯了”,对日军发起猛烈攻击。
我军迅速占领了高地,对行军纵队发起猛烈袭击,随后展开肉搏战。下午五点,日军的增援部队到了,王近山的部队怎么也不肯撤离战场。他自己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左臂以及左胸,但他咬牙站起来,继续战斗。王近山身边的营长尤太忠命好几个战士,才把他抬下了战场。之后,我军主动后撤。
长乐村战斗中,我军共歼灭了2200多名日军,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对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起了决定性作用。陈赓是这样总结这次战役的:正是因为有叶成焕、王近山这样的猛将,我军才能屡战屡胜,“王疯子”并是真的疯子,没有他和战士们的“疯”,我们绝对无法打败日军。所以,“王疯子”这个称号,是对王近山的夸奖,并不是一个贬义称谓。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在南京病逝,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