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川,将诸葛亮留在荆州,庞统则带在身边,足见对其的信任。刘备和刘璋交恶之后,刘璋在杨怀和高沛的建议下打发他离开成都,刘备于是决定将成都夺下来,和庞统商量。庞统适时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刘备却没有采用上策,而是采用了中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上策
庞统的上策是:“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
尽管庞统认为这样可以尽快取得成都,可刘备不这么想。刘备更有战略眼光,考虑更加深远,他想的是获取益州全境,并将益州和荆州连为一体,而不仅仅是成都。而且庞统的上策要冒很大的风险,此计若不成,刘备可就进退无路。
中策
庞统的中策是:“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
这是说让刘备率兵白水关,假意要返回荆州,白水关守将杨怀和高沛素来敬仰刘备威名,必轻装前来告别。只要二人一来,刘备就可将其扣押,再收编他们的军队,进发成都。刘备选择的就是这一策。
下策
庞统的下策是:“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
这下策的意思就是让刘备退回白帝城,然后慢慢积蓄力量,再图谋成都。这一计策其实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刘璋无能,益州内部大臣将领皆各怀鬼胎,益州之外,北有张鲁,刘备如果再出兵,刘璋很难防得住。
除此三策,庞统还说了一句:“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庞统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让刘备早做决断,不过刘备何许人也,自然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