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术并不是一门学问,也没有一部观人学发展史,它只存在于人际活动中而很少见诸文字。不像经学那样,在汉代专门立有学官,有经学博士等人专门负责传授知识;也不像人世变迁有连绵不断的本末史或专著予以记载。最早的时候,尧、舜和周文王凭着他们的英明睿智来了解人,常常因为要选拔任用官员而总结出了如何观察选拔人的说法;孔子和孟子继承了先贤的传统,也大多是把人分成若干品流加以比较,这就像富豪之家的珍珠宝贝、犀角象牙之类,虽然普通人偶然才能有幸一见,但并非传家之宝和宗庙礼器一样珍贵而罕见;春秋战国之际,擅长观察鉴别人才的人,也大多知道一些大道理,凭着自己的推测来做出准确的判断。到了东汉班固编撰《汉书》时,专列了《古今人物表》一种,把人品分为九等:上上等为圣人,上中等为仁人,上下等为智人,下下等为愚人,至于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则没有名称。此书与观人术也有相当关系,只是仅仅搜集记录了各种等级而已,而孙楚认为三国时魏国的陈群制定的九品官人法,实际上就是以班固的《古今人物表》为基础的。所谓九品官人法是:每个州郡都设置“中正”这一官职,这一官职由州郡贤人中有见识有鉴别能力的人担任,由他们来品评人物,区分高下,至于它的升降进退的方法,这里就不再具体说了。但是说选择州郡贤人中有见识有鉴别能力的人来区分人物,难道不是说州郡贤人可以依据观人之术来提拔和斥退各种人才吗?由此可见,观人术在那个时代的社会上具有权威性,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陈群创造了这一九品官人法,与此同时而稍后不久,刘劭(字孔才。陈群于青龙四年即公元236年去世,刘劭正始(公元240—249)年间封关内侯)著有《人物志》一书,评述人的品性高低,论述才能素质的全面和特长,研究分析十分细致,完全符合先贤之道,至此观人之术才有了专著。晋代以来,国家由吏部主持遴选官员,完全按照陈群所制定的方法,而山涛担任吏部尚书时,甄别选拔的人才都非常称职,他写的对人物的鉴定,当时被人们称为“山公启事”。此外,裴楷、王戎主持选拔官员时,也有很好的声誉。晋代乡里主持区别品评人物的,还有太公平这一职务。《襄阳记》一书中记载习温、潘秘曾先后担任过荆州地区太公平一职,很受州里的赞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观人术,还是附着在政治制度之中而存在。
东汉以后,对于朋党的舆论,大都是民间激烈的评议,开始时不过是两三个士大夫愤怒地抨击政治,同时又互相称赞推崇。最后由于声气相投,互相影响,于是天下逐渐形成一种品评人才的风气。推崇君子,难免就有溢美之辞,憎恶小人,也就难免言过其实。这是当时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影响观人术理论形成的第一个方面的因素;董卓之乱以后,东汉王朝动荡不安,分崩离析,魏武帝曹操处于天下大乱不得安定之时,屡次征召不循规矩的非常人才来平定战乱,在他的《求逸才令》中,甚至征用虽有肮脏耻辱、不仁不孝的恶名但能治国用兵的人才。这种做法正如蒋济在其《万机论》中所说的,用考核功劳的等级来选拔人才,是天下已定、和平建设时期的办法,而选用奇人异才,是为了使国家得到安定。说到选用奇人异才,就不能不重视才能而忽略德行,不能不看重出仕而鄙夷隐居的人。这是影响观人术发展的第二个方面的因素。到了唐代以后,把天下的人才集合在一起,一律经过考试才得以任用,从此形成了科举制度,虽然改变埋没人才的局面,早已丧失了当初周朝选任官员的宗旨,观人之术也就几乎被废除了。明朝选用官员的办法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以及九卿、佥都御史、祭酒等官员,公推二人或三人,最后由皇帝决定任用与否,这被称为“延推”。
清朝初年还沿用了这种做法,但在公推过程中,常常掺有党派好恶的因素,已不符合古代的宗旨。我苦于观人术没有本史可寻,所以这里也只能按照它附属于政治制度的情况来论述其发展变化的轨迹。至于观人术存在于观察家身上的情况,请允许我博采古代史料,把他们的名字与事迹罗列如下:
祁奚:祁奚知道自己的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都有才能,所以分别推荐给晋悼公。
羊舌:羊舌被囚禁时,知道祁奚一定会来营救自己;预见到公子围会迅速灭亡;预见到公子子干不能成功,而公子弃疾当成为楚国的国君。
季札:季札曾说过叔孙豹喜欢做好事但不会择人,将不得善终,后来果然因为一个妖梦而宠信竖牛,以致最终饿死。
赵武:赵武与叔向一同到九原巡视,评论随武子为国君谋利又不忘顾全自己的利益,既为自己打算,又不忘记朋友。晋国人认为赵武很了解人。
公孙侨:子产预见到蔡景侯将因儿子作乱而被杀。
成子:成子从鲁国出使到晋国聘问,途经卫国,卫国的右宰谷臣设酒宴挽留他,并摆上的乐器却不演奏,酒酣耳热后送给他一块玉璧;成子因此知道卫国将有动乱,右宰谷臣是以这种方式表示自己的忧虑,并要把后事托付给他。离开卫国三十里,便听说卫国大夫宁喜发动了叛乱,右宰谷臣殉难,于是成子前去把右宰谷臣的妻子儿女接到鲁国供养,并把玉璧还给了他们。
颜回:颜回预见到东野毕的马将会逃跑。
端木赐:子贡看到邾隐公行朝见礼时,手拿玉举得太高,鲁定公接玉的姿势又太低,便知道邾隐公将要遭受动乱的祸害,鲁定公将要患病;对孔子死后鲁哀公致悼辞一事,子贡认为不合礼法,也不符合自己的身份,预见哀公将不会死在国内。
汉高祖:汉高祖了解王陵稍微有点笨拙,陈平可以辅助他;陈平聪明过人,但难以独当重任;周勃庄重厚道,缺少文化,但可以安定刘氏江山。
汉武帝:武帝册封各个王子时,那些策命都是他亲自起草的。册封燕王时写道:“要尽心尽力,不要产生怨恨,不要做缺德之事。”册封广陵王时写道:“长江以南,五湖之间,当地人轻浮,不要和这些人结交。”后来广陵王终因接近这些小人而亡国。
汲黯:汲黯得知御史大夫公孙弘夜晚盖布被睡觉,便当面斥责人虚伪;又告诉李息,说张汤心怀奸诈,有驾驭皇帝之心,又依仗手中有惩罚官员的大权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您身为九卿之一,如不早点向皇帝揭发,必将与张汤一同被处死。李息畏惧张汤,不敢告发,后来张汤败露,李息果然以知情不报而犯罪。
方与公:方与公知道赵尧是个奇才,将来必然代替周昌的位置。
何武:何武喜欢推荐人才,常常称赞别人的美德,先后向朝廷推荐了龚胜、龚含和唐林、唐尊。
郭太:郭太所称赞举荐的人才,都像他所鉴定的那样。茅容、孟敏、宋果、贾淑,都因为郭林宗的称赞和诱导而成就了美德,而史叔宾、黄允、谢甄、边让,则都因受到郭林宗的贬损和惋惜而终究遭到失败;林宗还慧眼在割草放牧的人中间发现了张孝仲,在邮差中发现了范特祖,如公子、许伟康都出身寒微,司马子威从士卒中被选拔出来,此外,同乡郭长信、王长文、韩文布、李子政、曹子元、定襄的周康子、西河的王季然、云中的丘季智、郝礼真等六十人,都一起因郭林宗的举荐而成名。
符融:符融了解郭太的才能而把他推荐介绍给李膺;察觉晋文经、黄子艾擅长小道而损害大义,空有其名无有其实,后来晋、黄二人果然由于轻薄而犯罪。
许劭:许劭喜欢品评人物的高下,赏识很多人才,像樊子昭、和阳士这样的人,因此而显名于世。他认为曹操是太平盛世的奸贼,动乱时代的英雄;还他喜欢和堂兄许靖一起分析评论乡里人物,并且每月更换一个品评题目,所以汝南有每月初一品评人物的习俗。
仲长统:仲长统认为高干有雄心壮志而无雄才大略,喜欢结交朋友却不会选择人,后来高干果然依据并州造反而遭到失败。
何:何第一次见到曹操时就叹息道:“汉朝将要灭亡,安定天下者,一定是这个人。”又曾经称赞颍川荀彧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司马徽:刘备向司马德操询问天下大势,司马德操说:“能认识当前形势者便是俊杰,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位先生。”刘备问是谁。司马德操说:“就是诸葛孔明和庞士元。”
庞统:庞统把陆绩比作劣马,说他能发挥快跑的作用;把顾劭比作劣牛,说他能够驮着重物走到很远的地方。
诸葛亮:诸葛亮认为蒋琬是治国之人才,庞统、廖立是蜀国的良才,姜维做事忠诚勤恳,思虑精密。有一次曹操派一刺客去见刘备,与刘备探讨征伐魏国的形势,所论很合刘备的心意。刺客上厕所时,刘备对诸葛亮说此人是个奇士,想同他亲近,诸葛亮缓缓叹息道:“看这个人的脸上经常变色,露出恐惧的神色,目光下垂并且多次逆视,其外表已露出奸形,内心一定藏有恶意,此人一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派人去追,刺客已翻墙逃跑。
郭嘉:郭嘉认为孙策轻浮而疏于防范,一定会死于普通人之手。后来孙策果然被许贡所养的门客杀害。
王修:王修在高柔还是少年时,就发现了他的才干,在王基还是幼童时,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陈群:陈群认为王模、周逵道德败坏,一定会获罪,后来二人果然都因为犯奸作乱而被处死;陈群所推荐的陈矫、戴乾都很讲忠义,成为当代名臣,因此当时的人认为陈群能识人。
傅嘏:何晏、邓飏、夏侯玄和同乡李丰都想与傅嘏结交,而傅嘏始终不答应。后来这几个人都遭到了灾祸,正如傅嘏所预料的那样。
韦忠:当时的权贵裴、张华都想聘用韦忠,但韦忠称病推辞了。有人问他原因,韦忠说:“张华华而不实,裴贪得无厌,我担心将来洪水冲荡山岳,即使余波也会把我漂走,更何况是到大海深处排泄海水的地主呢!”
卫:卫有一次见到乐广,很惊奇,就让自己的几个孩子去拜访他,并说:“这个人像清水,像明镜,看到他能让人心地纯净,如同拨开云雾见到青天一样。”
山涛:山涛努力选拔隐居和屈居下层的人才,搜罗寻访贤才,经他表彰任用的有三十多人,当时都声名显赫。
羊祜:看到王衍说:“使天下造成混乱的,一定是这个人。”
钟会:王戎、裴楷年少时前去拜见钟会,他们走了以后,钟会对他的门客说:“裴楷高洁通达,王戎简明切要。二十年后,这两位贤人会担任吏部尚书,希望到那时不要有被遗漏的人才。”
王衍:石勒十四岁时,随同乡到洛阳经商,曾倚着洛阳城东门长啸。王衍见到后认为他不同一般,回头对手下左右人说:“刚才这个胡人小孩,我听通过他的啸叫声,感到他胸怀奇志,恐怕将来会成为天下的祸害。”于是派人快马去追捕他,恰巧石勒已经离开了。
王戎:王戎认为山涛“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金子”;“王衍如同玉树琼林”;裴“不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荀勖“善于利用自己的短处”。王戎的堂弟王敦每次来见他,他都避不见,王敦后来果然叛逆作乱。
裴楷:裴楷认为见到夏侯玄“神态肃穆,如同走进殿堂宗庙,不要求人们尊敬他,人们自然尊敬”;认为见到钟会“如同参观武器仓库,只见到刀枪剑戟”;认为见到傅兰硕好像“浩浩荡荡无所不有”;认为见到山涛“如同登山下望,有一种幽然深远的感觉”。
褚裒:褚裒有了解人的见识,从豫章太守任上罢官返回,途经武昌时,在宴席上,即使无人介绍,也能暗中认出孟嘉。
刘:刘认为桓温伐蜀一定能胜利,因为看他平时掷骰子赌博时,没有把握就不做。
桓温:认为殷浩有德行,又会说话,让他担任中书令、仆射这样的官职,足可以成为百官的楷模。
潘滔:潘滔认为王敦眼睛像蜜蜂,声音像豺狼嚎叫,即使不害人,也会害自己。
孙绰:孙绰认为刘“清明有文采且简洁美善”;王“温和恬静”;桓温“高明爽朗超远”;谢尚“清明简易美善通达”;阮裕“博大温和通达宽厚”;袁乔“才华横溢且清爽简要”;殷融“高远有境界意趣”。
胡毋辅之:年轻时就有很大的名声,有识别人的能力。
郗鉴:认为乐广思想和风韵平淡,体察学识冲和精粹,可以说柔和而方正。
郗超:傅瑗与郗超友善,一次郗超到傅瑗家去拜访,看见傅瑗的两个儿子傅迪和傅亮,郗超让人脱下傅亮的衣服,并让人把衣服拿走,傅亮毫无吝啬的表情。郗超对傅瑗说:“您的小儿子才识和名声会超过他的哥哥。但保全家庭,传继福运的,最终还在大儿子身上。”
刘峻:认为刘超凡脱俗,有如满天的红霞;高卓越超俗,如同云中飞翔的白鹤。
崔浩:崔浩曾私下评论近代人物说:“王猛治理国家,就像是苻坚的管仲;慕容恪辅佐幼主,又如慕容的霍光;刘裕平定叛乱,就像是司马德宗的曹操。”
崔玄伯:崔宏见到高允后,品评说:“中和之气在心中滋润,文明之气外现,一定成为一代伟人。”
高允:崔浩推荐了冀州、定州、相州、幽州、并州这五个州的几十个人才,每个人直接任命郡守官职,后魏的恭宗开始不同意,崔浩据理力争,最后还是任用了这些人。高允听说这一情况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公恐怕难免灾祸吧!倘若坚持自己的错误,而同皇帝发胜,怎么能成功呢?”
游雅:认为高允喜怒不形于色,也表现了一种超越的风度操守。
北齐高祖:曾经试着观察各个儿子的意识,便让他们各自整理乱丝,只有文宣帝抽刀斩断乱丝,说:“乱者一定要斩!”高祖很奇怪,对薛说:“这孩子的意识超过了我。”
徐勉:徐勉认为王融名声很高但成名太快,将来恐怕难以轻易保全自己。王融后来果然陷入法网。
陈武帝:陈武帝曾经和将领们一起饮宴时说,杜僧明胸怀大志但见识暗昧,他对部下轻侮,对尊长骄横,夸耀自己的功劳而不知有所收敛;周文育结交朋友不加选择,对人过分相信,使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不知道猜疑防范小人;侯安都放荡傲慢贪得无厌,轻佻而放纵自己的欲望,不是保全自身之道。这几个人最终都像陈武帝所预料的那样。
牛宏:吏部侍郎高构有鉴识且机敏有悟性,清高谨慎超绝众人,但才华俊拔过度,以致流于轻薄,当时的大臣们多数因此怀疑他能否胜任。只有牛宏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全力委托。而隋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在这个时候成绩最为显著。当时的舆论都十分佩服牛宏鉴识度量的高远。
高构:高构认识房玄龄时,玄龄才十八岁,高构对其才华深为叹赏,并加以举荐。他对裴矩说:“我观察过的人太多了!但从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物,只是可惜我看不到他施展才华直上云霄了。”见到杜如晦,评论说:“您有随机应变的才能,完全可以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希望能继续保持并加强您的美德。”房、杜二人后来果然都成为唐朝的良相,世人因此都很佩服高构有识别人的能力。
王通:王通赞许自己的门人董常为可造就之才,温大雅将成为隐士,魏徵会为自己获取很多福禄。
唐太宗:唐太宗曾经当面同群臣谈论他们的得失长短。评论长孙无忌说:“善于避免嫌疑,应对敏捷快速,与古人相比,也没有对手;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项。”高俭“学识渊博,涉猎古今,天资聪明有悟性,面对危难坚贞不屈,做官也不结党营私;缺点是不敢直言劝谏。”唐俭“作文说话优美锐利,善于化解矛盾,好饮酒作乐,言论喜人;事奉我二十年,竟没有一句话谈论国家得失。”杨师道“品性行为纯洁善良,自然没有什么过失;但本性怯懦,没有经历过什么大事,无论是安定时期或危难时刻都不可能指望他出什么大力。”岑文本“性情本来就敦厚。写文章发议论,是他擅长的;处理日常事务,谋划长远大计,也应该不孚众望。”刘洎“性情最为坚强正直,所言大多有益,对朋友不轻易许诺,能够自己改正缺失,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马周“遇事反应机敏迅速,品性坚贞正直;至于品评人物,坚持正常原则,我连续任命经他推荐的人才,大多合我心意。”褚遂良“学问是其优点和特长,性情也坚强正直,忠诚,对我非常亲附,就像飞鸟依人,自然可爱。”
王圭:唐太宗在群臣面前对王圭时说:“你的见识清明通达,尤其是善于议论。你可以从房玄龄开始,把他们都评论一下,又可以把自己和他们比较比较。”王圭回答说:“一心一意事奉国家,知道是正确没有不去做的,这一点臣不如房玄龄;文武兼备,在外可以担任将领,在内可以担任宰相,这一点臣不如李靖;奏事详细明确,上传下达都很得当,这一点臣不如温彦博;恰当处理纷繁急切的事务,使各方面的事业都很兴盛,这一点臣不如戴胄;一心一意直言力谏,惟恐君王不及尧舜圣明,这一点臣不如魏徵;至于荡涤污浊,弘扬清明,疾恶如仇,乐善好施,臣也许比上述各位有一点长处。”唐太宗对他的话深为赞许。
狄仁杰: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我需要一个好汉使用,有没有这样的人?”狄仁杰问:“准备让他干什么?”武则天说:“我准备任用他作将领和宰相。”狄仁杰说:“荆州刺史张柬之,这个人虽然年龄老了点儿,但是真正的宰相之才,不过长久没有使用他,如果重用他,他一定会尽忠于国家。”于是武则天任命张柬之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她又征求贤能。狄仁杰说:“臣前几天推荐的张柬之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说:“已经提拔了。”狄仁杰说:“臣推荐他为宰相,现在只是担任洛州司马,还不算任用。”于是武则天又提升张柬之为秋官侍郎,最终召为宰相,唐朝后来果然使中宗复辟中兴,大概是靠了狄仁杰的力量。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为中书令。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圭奏报其副将安禄山屡次失利,要送往京师处死。送解到中书省后,张九龄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然后奏请皇帝处死,以绝后患。唐玄宗说:“你不要以王衍预言石勒造反之事为杀害忠良。”反而给安禄山加官进爵,放回范阳。到了至德初年,玄宗在成都想起张九龄当年的预见,于是下令赠张九龄司徒之衔,并派人到韶州张九龄的墓地致祭。
郭子仪:当初,尚父郭子仪病重,百官前来探视,郭子仪并不让姬妾们回避;等到卢杞前来,则让姬妾躲在屏风后面,自己靠在桌案上等候。家人奇怪地问他原因,郭子仪说:“卢杞外表丑陋,内心险恶,姬妾们见了他一定会忍不住地嗤笑,等他日后掌了权,我们这个家族就不会有活命的了。”
裴度:唐宪宗向裴度询问将领们的才能,裴度说:“据臣观察,李光颜见义勇为,终究会有所建树的。”过了没几天,李光颜奏报在洄曲大破贼军,宪宗因此十分叹赏裴度的鉴识。
裴行俭: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为初唐四杰。裴行俭说:“读书人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应该首先提高自己的度量和见识,然后才注重文字技艺。王勃等人虽有文才,但浮躁浅薄,怎么能够成为享有官爵俸禄的人呢?杨炯还算沉静,应该能担任地方长官,其他人能够善终就是幸运的了。”后来,王勃在南海溺水而死,卢照邻在颍水投河自杀,骆宾王谋反被处死,杨炯官至盈川令,都像裴行俭所说的那样。
裴宽:裴宽尚书从郡守任上罢官向西返回汴中的途中,傍晚靠岸系船,看见一个人坐在树下,衣服破旧,便请他过来交谈,十分惊奇,说:“以您的才识,自然应该很富贵,为什么这么穷呢?”于是把整船的钱帛和奴婢都送给他。那人也不推辞。说完话就上船去了,对那些傲慢的奴仆,举鞭就打,裴公越发惊奇,此人就是张建封。
赵普:赵普在中书省时,曾经说:“我观察吕端奏报事情时,得到嘉奖也不曾高兴,受到批评也不曾害怕,也不说出来,真有重臣的器度啊!”
李沆:寇准与丁谓友善,多次向李沆推荐丁谓的才能,李沆始终不任用他,寇准问他原因,李沆说:“你看这个人可以让他位居人之上吗?”寇准说:“但是像这样的人,您总不能把他压在人之下吧!”李沆说:“将来后悔了,你再想想我今天的话吧!”寇准后来被丁谓排挤下去后,才信服李沆的话。
钱若水:钱若水有品评人才的见识,他看见王旦,说:“真是当宰相的材料啊!”二人虽然官阶相同,但钱若水却经常说:“王君将来定能青云直上,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前途无限,不是我所能赶得上的。”
王旦:王旦曾经与杨亿一起品评人物。杨亿说:“从长远来看,丁谓会怎么样?”王旦说:“他确实有才,但要论起品德来,则不一定怎么样。以后他身居高位了,如果让道德高尚的人辅佐他,或许还有好结果;如果让他独立掌权,必然会遭到祸害。”后来,果然像他预料的那样。
吕诲:吕诲认为王安石固执有偏见,听他说话确实很动人,但如果付诸实践则很疏陋,如果让他担任宰相,天下人一定会受到他的祸害。
石介:宋仁宗庆历二年,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天下人心,没有不高兴的。徂徕人石介作了一首《圣德诗》说:“让范仲淹辅佐皇上,皇上就如同有了夔和契这两个人才。”又说:“韩琦这个人魁伟磊落,岂能仅仅守护大门,可以嘱托大事,他稳重厚道如同汉代的周勃。”此后,富弼、范仲淹成了宋代名臣,而韩琦为两代皇帝决策,使国家像泰山一样安定。人们因此而叹服石介先生的观人水平。
陈:陈曾预见到蔡京兄弟的奸诈。
尹洙:姚嗣宗在当时是关中的诗坛豪杰,不拘小节,坦然放任。这时杜衍正镇守长安,经常品评人物,他对尹洙说:“姚嗣宗这个人怎么样啊?”尹洙说:“姚嗣宗这个人,让他以布衣的身份进入翰林院,也不惭愧;把他减死罪一等,流放到海岛,他也不会委屈。”姚嗣宗听说后,大喜道:“这真是善于评论我的人啊!”
王应麟:文天祥二十岁时,中了进士,在集英殿参加对策考试。当时宋理宗在位时间长了,处理政事也日渐懈怠,文天祥因此在对策中说,应该学习天体运转不息,他的文章有万余字,却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理宗亲自选定他为状元。考官王应麟奏道:“这份考卷阐述的古义如同龟甲和镜子,表明此人忠贞有如铁石,臣斗胆为获得人才而向陛下祝贺。”
虞集:胡颐庵记录熊伯几说的话:危素在前朝时,声名显赫。有人问虞集:“太朴的前程会怎么样?”虞集说:“太朴进京以后,说的多是大话,他的前程我怎么敢预测呢?”又说:“如果一定要找个人来比喻,那么可能像余阙吧!”当时余阙还没有什么名声,有人问他是怎么知道余阙这个人的,他说:“我是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的。”余阙后来由于忠义而显耀,君子观察人,就应该像虞集这样啊!
何心隐:张居正任翰林学士时,前往会见何心隐,二人默默相对了一会儿,一句话也没有交谈。张居正出来后对耿定向说:“这是个大妖,我要把他处死。”耿定向进去,看见何心隐正在庭中慢慢散步,并低头自言自语说“这个妖怪将来一定会当宰相,即使当了宰相,也一定会杀我,我到哪里去找一块弹丸之地来安身呢?”这两个人,不用说话而靠自己的心神判断,判断之准如同债券一般契合,是天地中真正相知的人啊!假如何心隐不死于张居正之手,而老死在自己家中,一定死不瞑目;假如张居正当了宰相,来不及处死何心隐,自己就先死了,那他也会死不瞑目的。
左光斗:左光斗在京城附近巡视办学情况,一天,风雪严寒,他带着几个骑兵便服出巡,进入一座古寺,看见廓屋内有一位书生正伏案入睡,旁边放着一篇刚刚草拟好的文稿,左公看完后,立即解下身上的貂皮大衣给他披上,并替他把门关上。然后询问寺中的僧人,知道他叫史可法。等到考试这天,考官点名,点到史可法时,左公惊讶地注视着他,考卷呈送上来后,立即判他为第一名,然后召见史可法,并让他拜见夫人,对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庸庸碌碌不成器,以后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人了。”
曾国藩:社会上盛传曾国藩精于相术,他对于前来拜见的文武属下,一定要审视他福气厚薄,然后决定是任用、是罢免以及任命官职的大小。薛福成认为曾国藩对相术不一定很精通,但每接见一个人,对这个人才能高低、品德深浅、福气厚薄的判断,往往一生也没有差错,因此享有善于品评人物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