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说的东吴四大都督,指的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
事实上,四人中真正担任过大都督的,只有陆逊1人而已。不过,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孙权集团实际上的军事负责人。
至于四人的能力和功绩,子彧以为可以这样总结,周瑜立国,鲁肃稳土,吕蒙开疆,陆逊拒敌。
01
要了解东吴四大都督,我们首先得知道,大都督是个啥官。
公元221年7月,刘备东征,夷陵之战爆发。随后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钺,命他选将拒刘,全面负责夷陵之战。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都督这个官职的记录。
随后,228年石亭之战爆发时,孙权再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统领六师和禁卫军而摄行王事,甚至于孙权亲自“执鞭以见”,可见其威权。
230年,魏明帝征伐蜀汉,以曹真为大司马,司马懿为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共伐蜀汉。
所以,事实上,三国时期真正受封为大都督的,只有陆逊和司马懿2人。
但大都督却不是2人的正式官职,司马懿是大将军,而陆逊在孙权称王后授官上大将军、右都护,所以可知,大都督只是加官,并不是正式官职。
大都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特殊加官,威权甚重,和后来的“都督中外诸军事”、“行军大总管”类似。
大都督的主要职责是在战时全面负责某一场战役或战争的调度指挥、战和外交,或者在某一重要的军区长期担任军事主官,负责战时指挥和战略规划。
说白了,就是战时最高军事统帅,或者军区常驻最高长官。
02
而其余三人,周瑜、鲁肃、吕蒙,其实终其一生,也并没担任过这个职务。
周瑜的最高官职是偏将军、南郡太守,但却有两次担任临时最高统帅的记录。
一次是在孙权征伐江夏黄祖之时,周瑜被任命为前部督,也就是前军统帅;
第二次是在赤壁之战时,与程普并为孙权军事集团的左右督,后程普心甘情愿受其节制,周瑜成为赤壁之战时事实上的孙吴军队的最高统帅。
鲁肃是在周瑜死后接替其位,授南郡太守、横江将军。
从他的事迹来看,鲁肃主要负责对刘方面的外交和军事,却历次出征,都是甘宁、吕蒙领军,鲁肃并没有被拜为战时最高统帅的记录。
吕蒙的最高官爵是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
吕蒙是周瑜死后,受孙权刻意提拔,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东吴军事第一人。鲁肃后期,吕蒙已是东吴军事方面的翘楚,多次担任前锋主将。
在孙权西征关羽的荆州之役时,吕蒙被拜为前部督,实际负责战役的指挥;
而陆逊作为东吴军事统帅的时间是最长的。
早在荆州之役,陆逊就已经崭露头角,在夷陵之战、石亭之战中,陆逊又以大都督身份统帅众将,建立了不朽功勋。
孙权称王建国后,陆逊做到的最高官职是丞相、右都护、荆州牧,总领三公事务,死后谥昭侯,是四人中官职最高的。
03
那么,为什么只有陆逊成为了事实上的大都督呢?
并不是因为孙权舍不得封赐官爵,也不是因为3人功劳不够,而是因为周瑜、鲁肃、吕蒙主军时期,孙权的地位都还不高。
周瑜去世于210年,鲁肃去世于217年,其时孙权的职位还仅仅是刘备所表的代理车骑将军、兼徐州牧。
吕蒙去世于220年,在他去世前不久,孙权才被曹操表为荆州牧、骠骑将军,封南昌侯,假节。
所以,4人之中,享受到孙权称帝红利而受高位的,就只有陆逊一人而已。
所以,与其将四人合称为东吴四大都督,更确切地说,我们应该叫他们东吴四大英杰。
由上可知,官爵高低并不能代表他们的贡献和能力,那么,从战略规划方面、作战指挥方面、以及外交方面进行比较的话,四大都督谁更厉害,谁又稍逊一筹呢?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