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北伐中原,攻打曹魏。在第一次北伐中,他率领蜀军攻占了陇右三郡,威震西北,曹魏大为震惊,急忙派出张郃、司马懿等名将前来救援。诸葛亮为了阻止魏军的援兵,派出马谡镇守街亭。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如果他能派出一位能力出众的大将来守住街亭,或许就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实现蜀汉的复兴。那么,诸葛亮手下真正适合镇守街亭的人是谁呢?不是魏延,而是这位猛将!
魏延不适合守街亭
有人可能会认为,魏延是诸葛亮手下最勇猛的大将,他的武力和带兵能力都很强,他如果守街亭,肯定能够抵挡住魏军的进攻。但是,魏延并不适合守街亭,原因有三:
第一,魏延和诸葛亮有矛盾。魏延曾经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想要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出发,直捣长安,一举破敌。但是诸葛亮觉得这个计划太过冒险,没有同意。魏延对此很不满,认为诸葛亮小心过度,不敢用兵,经常在军中抱怨。诸葛亮也有意打压魏延,不给他单独带兵的机会,更不会让他镇守街亭这样的重要地方。
第二,魏延不擅长防守。魏延是一位喜欢进攻的将领,他的性格刚烈,好勇斗狠,喜欢用兵行险招,不喜欢按部就班,稳扎稳打。他如果守街亭,很可能会因为骄傲轻敌,或者贪功冒进,而导致失误。就像他在第五次北伐中,因为不听诸葛亮的命令,擅自追击魏军,结果被司马懿用火攻打败,损失惨重一样。
第三,魏延不受军中拥护。魏延虽然是一位大将,但是他在军中并没有什么威望和人望,他的性格孤傲,不合群,和其他将领都不和睦,甚至还和杨仪、马岱等人有过争执和冲突。他如果守街亭,很难得到其他将士的支持和配合,也很难指挥得当,形成合力。
王平才是最适合守街亭的人
那么,诸葛亮手下真正适合镇守街亭的人是谁呢?答案是王平。王平是一位不为人知的猛将,他原本是曹魏的将领,后来因为不满曹丕篡位,而投降了蜀汉。他的武力和智谋都很高,他曾经在街亭之战中,劝阻马谡不要屯兵于山上,而要在要道筑城,可惜马谡不听,导致失败。如果诸葛亮能够破格提拔王平,让他镇守街亭,那么结果就会完全不同。王平之所以适合守街亭,原因有三:
第一,王平擅长防守。王平是一位稳重的将领,他善于利用地形,修筑城池,布置营寨,坚守阵地,不轻易出击。他如果守街亭,就会在要道上建立坚固的防御工事,把魏军的进攻挡住,拖延时间,等待诸葛亮的援军。他不会像马谡那样,放弃有利的地势,去寻求决战,而是会采取持久战的策略,打消魏军的斗志。
第二,王平受军中拥护。王平虽然是投降的将领,但是他的品行高尚,为人忠义,深得诸葛亮的信任,也得到了其他将领的尊重。他如果守街亭,就会得到军中的一致支持,能够指挥有序,团结一心,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第三,王平有丰富的经验。王平是一位老将,他曾经在曹魏和蜀汉两国都有过多次的作战经历,对于魏军的情况和战法都非常了解,也对街亭的地形和环境非常熟悉。他如果守街亭,就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不会被魏军的计谋所迷惑。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派王平守街亭
既然王平是最适合守街亭的人,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派他去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因为忌惮王平的能力,怕他功高盖主,所以故意不用他,甚至还想借机除掉他。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因为重用马谡,想要培养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不顾王平的建议,坚持让马谡守街亭,结果反而害了马谡。
但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他不会因为忌惮王平的能力,而故意不用他,或者想要除掉他。他曾经说过:“吾非无才也,才非无用也,用之不得其所,故无功而返耳。”这句话,说明了他对人才的重视,也说明了他对自己的谦虚。他不会因为王平是投降的将领,就对他有偏见。他如果真的觉得王平适合守街亭,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派他去,就像他曾经派张飞守瓦口隘,派赵云守阳平关一样。
结语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如果他能派出一位能力出众的大将来守住街亭,或许就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实现蜀汉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