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令,通常是指主人对不受欢迎的客人下逐客令,让其离开。但在历史上,“逐客令”却是一种官方命令,旨在驱逐外来人员出境或出城,禁止他们继续留在某个特定区域。而第一道“逐客令”是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下达的,意在清除那些被认为对国家安全和利益构成威胁的外来人士。
在战国末期,出现了一位集大学者、大权谋家和大政治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李斯。 他本是楚国人,胸怀远大,曾拜齐国的大儒荀子为师,研究治国之道。
后来,李斯来到秦国,成为了相国吕不韦的门客。正当他打算在秦国大展拳脚时,秦国却发生了叛乱,牵连到了吕不韦,引起了秦王嬴政的警觉,恐其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逼死了吕不韦。
没多久,秦王又发现韩国人帮秦国修建郑国渠是为了削弱秦国的军事力量,消耗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使秦国无力征伐。
所以秦国的一些贵族、大臣们认为这些人跑到秦国来,心中却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国家打算,有的还可能是来当间谍的。所以他们请求秦王把这些人统统赶出秦国。秦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无论官职大小,只要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当时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这就是最早的逐客令。
李斯眼看自己这几年的努力都要付诸流水,十分不甘。所以在离开咸阳时,他又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
“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成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外来的客卿建立了功业。
而且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才能显示他们的恩德。”
秦王看到奏章后,被打动了,下令撤销逐客令,李斯才得以继续在秦国效力,还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最终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而“逐客令”一词也流传了下来,多用来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