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年),
生于江苏,
革命烈士,社会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一、早期活动
1915年,在小学教书。
1916年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去往北京,考入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加入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记者。
1921年到达莫斯科,两次见到革命导师列宁。并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开办的中国班任翻译和助教,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
1922年在莫斯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早期革命活动
1923年离开莫斯科回到北京,翻译斯大林著作《列宁主义概述》,并在《新青年》上发表。
还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撰写了介绍列宁、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的文章。
同时担任上海《新青年》的主编,并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奔波于上海与广州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同时还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
1925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5年“五卅惨案”后,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反帝爱国运动,并主编出版了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
1926抱病写下了《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瞿秋白连夜起草《上海二月二十二日暴动后之政策及工作计划意见书》,并对第三次武装起义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1927年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
同年发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批评陈独秀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三、党的最高领导人
1927年“八七”会议中,被指定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四、到达瑞金
1928年瞿秋白再次抵达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在苏共的操纵下,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养病期间领导左翼运动,与茅盾、鲁迅等人结下深厚友谊。
1934年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
五、英勇就义
1935年瞿秋白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送他去香港就医,当走到福建省一个小村庄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后被叛徒指认,暴露身份。
在被押期间,国民党多次劝降,瞿秋白不为所动,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的心路历程。
6月18日晨,瞿秋白写完绝笔诗后,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从容就义,年仅36岁。
六、马克思主义宣传
瞿秋白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巨大贡献,共翻译出版了500多万字的著述和著作,使许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也是第一个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的中国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