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李渊率军渡过黄河,正式进入关中。
彼时的关中地区乱象四起,我们在前文中也说过,平阳公主举着李渊的大旗,一口气收容了七八万军队。
等李渊进入关中之后,更有一种“望风而降”的效果,导致李渊军力越来越强盛。
随后,李渊本人入驻长春宫,麾下兵马分为两路:
第一路由李建成和刘文静率领,坐镇永丰仓统筹后勤并封锁潼关;
第二路由李世民、刘弘基和殷开山率领,大举进攻渭北,肃清长安城外围。
也就是李渊兵多,才敢这么玩,而且效果很不错,隋王朝的留守兵力,很快被分割为两个部分,无法呼应。
十月初,李渊亲率大军杀向长安,总兵力有二十多万。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长安城中自然是人心惶惶。
但李渊并不急于攻城,反而举重若轻地在长安附近反复收割。
与此同时,李渊不断往长安城内送去书信,希望守将能主动投降。
毕竟,李渊这一路走来,基本没打过什么硬仗和恶仗,这似乎给了他一种错觉,那就是长安城也可以不战而下。
然而,长安城守将拒绝了李渊的劝降,摆出一副“与长安共存亡”的架势。
十月底,李渊的耐心耗尽,再加上长安周边已经被肃清得差不多了,所以他终于下达了攻城令。
从十月底开始攻城,一直到十一月初城破,长安支撑了半个月。
这难免会给人一种想象:如果李渊不搞劝降那一套,上来就直接猛攻,长安早就破了。
然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作为隋王朝的都城,虽然大量精锐被调到了中原去跟李密作战,但长安显然还是有底蕴的。
就拿劝降这事来说,如果城里面大多数人想投降,唯独守将不想,那么结果必然是众人一拥而上,割了守将的头颅献给李渊。
然而在李渊攻城之前,长安真有一种悲壮的气势。如果李渊在此时强攻,损耗必然会很大。
再加上李渊手下有不少新收进来的降兵,如果战事出现波折,焉知他们不会在背后搞幺蛾子?
大量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李渊的实力大增,却也埋下了无数的隐患。
李渊之所以表现得小心翼翼,不断清理长安周边,目的就是把不安定因素降到最低,以最小的代价拿下长安。
为此,多花点时间并不算什么。
要知道,在李渊攻城之前,距离他从晋阳起兵,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
面对李渊这样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长安守军是有苦说不出。
长安守军最大的优势,有点类似于“曹刿论战”里说的那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适合他们的战术,是速战速决。
可李渊就是不战,只是不断肃清长安周边。
看着周围的据点一个个被拔掉,看着长安慢慢变成一座孤城,这种心理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当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的时候,那股气自然也慢慢泄掉了。
可即便如此,长安城依然抵挡了李渊半个月,颇为难得。
随着长安城的陷落,天下格局又发生了变化。
李渊成为了天下第一大实力派,整个陕西省和大半个山西省,都在他的管辖之中。
河北有三大枭雄,分别是窦建德、罗艺和高开道。
河南有两大枭雄,分别是王世充和李密。
甘肃有薛举和李轨,山西北部有刘武周。
江南地区有隋炀帝杨广、杜伏威、萧珗、林士弘和李子通等几大势力。
接下来的破局之地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