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名仅仅37岁的年轻皇帝,在位期间力图变法维新,却最终身死他乡,死状极为蹊跷。而就在他驾崩的数小时后,慈禧太后也紧随其后离世。一时间,谣言四起,其中最令人侧目的说法是,这起暗算正是出自太后之手。
那么,究竟是何人使这位怀揚理想却命运多舛的皇帝毙命?在这满清末年激烈的宫廷争斗中,又隐藏着怎样的险恶算计?
年仅三岁登基,却难逃太后掌控
1871年2月,在同治帝驾崩后,年仅3岁的溥铉被太后慈禧立为帝,是为光绪帝。尚在襁褓之中的他成为这古老帝国的统治者,实际大权却被慈禧牢牢掌控在手。太后临朝称制,垂帘听政,而光绪帝在深宫之中渐渐长大。
从小生长在深宫之中的光绪帝性格内向谨慎,瘦弱多病。他对外界的了解有限,却对汉族文化颇为着迷。尤其是在慈禧太后选聘的许多汉族教师的熏陶下,光绪帝渴求学习汉语和中国历史,展现出超过同龄人的勤奋好学。他孤僻寡言,却内心充满了无限热情。
在太后严密的控制下成长,光绪帝对权力游戏看得异常透彻。他明白,名义上的帝王地位并不代表真正的权力。于是,这位聪慧内向的皇子耐心等待着太后将政权交还自己的那一天。
1889年,年满18岁的光绪终于迎来了这一天。在朝中众大臣的一再请求下,慈禧太后正式宣布退隐,由光绪亲政。而实际上,太后依然掌控最高权力,并在幕后对光绪形成监督约束。
一心求变的光绪雄心被太后干预扼杀
光绪上台初年,中国已然面临内忧外患。1894年甲午战争惨败给了年轻的皇帝沉重一击,他意识到维护封建王朝的老路已走到尽头。于是在数年积极准备后,光绪终于找到了改革的契机。
1897年,光绪帝任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积极推行变法维新,试图使穷困不振的大清步入现代化。
然而,习惯了封建特权的清朝藩镇官僚和太后本人都对此极为不满。他们视维新派为妖言惑众、图谋不轨之徒,在慈禧太后面前连番进谗言。终于,不堪忍受变法带来冲击的太后下令将康有为等人通缉。
其实在此期间,双方都难辞其咎。康有为等人借助光绪的力量,还暗中企图发动军队,挟持太后,夺取大权。这无疑是火上浇油,激怒了慈禧。与此同时,守旧势力也在太后的面前大肆丑化变法派,使她对光绪失去信任。
于是,持续100天的维新变法很快宣告失败。光绪帝被软禁在冷宫,失去一切权力。他整日承受着来自太后的责难、羞辱和奚落,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如此压抑的环境让开明派人士再无施展空间,他们四散奔逃,有的被杀,有的在狱中自尽。而光绪帝自己也陷入无比的孤独和绝望中。
更要命的是,他的健康问题也频出。光绪帝生来体弱多病,这些年来积劳成疾,身患水肿症,并染上顽固的疥疮等疾。太后故意不让他得到医治,任由疾病侵蚀他的生命。这无疑是对失败的维新的残酷报复。
死亡谜团:袁世凯毒手还是太后心狠
1908年11月,北京城来了一个震惊万分的消息:光绪帝驾崩。在外界看来,太后的嫌疑最大。事发前,太后得知光绪帝听闻自己患病欣喜若狂的消息后,勃然大怒。
她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前面。”太后心狠手辣,事先安排好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似乎在蓄意谋害光绪帝。1980年对遗骸的检测结果也显示,光绪帝系死于砒霜中毒。那么,又是何人亲手施毒?
然而在溥仪的回忆录中,却突然指出另一个嫌疑人——袁世凯。据其描述,有太监透露,光绪帝是在服下袁世凯送来的某药后病情恶化死去的。那么,袁世凯又何以要置光绪帝于死地呢?
1898年,袁世凯曾向慈禧告密,揭发维新派图谋不轨,使得太后对光绪彻底绝望。戊戌政变后,他明知光绪对自己怀恨在心。一旦太后驾崩,光绪复辟,自己势必要为当年的背叛买单。因此,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毒死光绪,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
除此之外,袁世凯与光绪帝之间还隐藏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据知情人透露,多年前袁世凯曾暗中向光绪献媚讨好,希望获取皇帝的信任。然而皇帝却对其极为厌恶,甚至曾多次暗示身边太监,希望将其调离京城。数年屈居要职的袁世凯早已隐忍不住,渴求一雪前耻。而太后得病的消息无疑给了他可乘之机。
然而,这一猜测也面临种种质疑。光绪一直被软禁在宫中,行踪极少为外界所知,袁世凯想要下毒未免过于困难。且根据病情判断,他生前一直患病缠身,不像是被突然毒死的。
结语
究竟是何人置光绪于死地?在这满清末年激烈的宫廷斗争中,是否另有隐情?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场谋杀无疑加快了满清的覆灭。本可使帝国苟延残喘的光绪帝死去,标志着满清走向终结。这场宫廷密谋成就了一个帝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