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剪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齐国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政策,对于其余五国面对强秦攻击时的求援无动于衷。这个政策对于秦国来说相当于是变相的支持,使得它能够对于各国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得以统一天下。
齐国为什么在秦灭各国时见死不救?它到底是基于什么考虑才有如此的行为呢?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而他们之间的强弱转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你是强国,以后不一定是。简单的说,假设是赵国和秦国发生战争,齐国不一定会认为将来的秦国是威胁,它更有可能认为赵国才是威胁,因此它不一定非得支持赵国,这是它基于自保的心理而做出的选择。
在局势晦暗不明的情况时,齐国这么干还情有可缘,可在秦国横扫列国之时,齐国依然保持着战略定力,对于五国的求援不予以理睬,坐视秦国对于列国的攻击,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要说的第一点,就是齐国实力的下降。齐国自姜太公建国以来都是天下举足轻重的大国,更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两次击败魏国,以一己之力将这个战国早期的霸主、把秦国打得龟缩在关中的强国硬生生的拉下了马。之后的齐国虽然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但风头远在秦国之上。它四处讨伐诸国,还组织联军攻打秦国,最后灭掉了号称五千乘之国的宋国,声威达到了极点。
也正是齐国的灭宋引起了列国的震动,他们联合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最终过度扩张、穷兵黩武的齐国战败,齐王被杀,国家被五国占领。后来虽有田单复国,但遭受了重创的齐国一蹶不振,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国力再不复当日,不仅不再是霸主而且实力堪忧,难以对天下局势产生大的影响。
其次也是有上面说的五国伐齐的原因。对于国破家亡之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轻易地忘记翻篇,曾经的霸主齐国更是这样。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在济西大破齐军主力后,率燕军长驱直入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尽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可以说将齐国几百年来的积蓄来了一锅端。而几乎是全境的沦陷,使得所有人都遭受到了战火的洗礼。家园的毁败、亲人的死亡,使得这场灾难在齐国人心里留下了难以忘记的伤痕。
因此在复国后,齐人对于伐齐的诸国余恨难消,虽然现在的实力不比以前,不能够直接予以报复,但在它们遇到困难时,就算是不落井下石、不施以援手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各国有着复杂的心情,这也是齐国难以出手救援的一个原因。
第三点,这还与秦国实行的远交近攻的政策有关。自从秦国打了几次远离本土的战事后,发现竟然是无利可图,最终采纳了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的战术,也就是说稳住远处的对手,吃下身边的对手。而这个战略中,齐国就成为了秦国重点工作对象。而齐国本身国力不振,又没有多少欲望干预他国之间的战事,眼见战事只在远离自家的地方打来打去,也没有了上面危机感。
而且作为配合自身战略的重要手段,秦国收买各国的重臣以为己用或者充作内应,对于齐国更是如此。比如齐国末代国王齐王建的宰相后胜以及后胜的宾客、仆从都经常收到秦国的贿赂,让他们劝阻齐王建不要出兵援助其它诸侯国,以使得秦国顺利的击败诸国。
最后也有齐国本身政策的问题,在齐国复国后,实力还是相当弱的,这个时候他们的政策就非常的依托秦国。齐国的邻国,不说燕国了,像赵国、魏国、楚国都对齐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时常发生战事。因此结好秦国以抵挡诸国的威胁就成了齐国的一个选择。而且齐国同时还存在着一个战略误判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到秦国剪灭六国的实力,这也是它迟迟没有干涉秦国军事行动的原因。
总的来看,齐国之所以没有干涉秦国的军事行动,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重要的原因是其实力的下降、战略的误判和秦国远交近攻战术的成功,和诸国心存芥蒂也算是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