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灭亡后,那些清军残部去哪了?其中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发现
创始人
2025-07-19 18:02:27
0

1908年,年谕3岁的溥仪在盛大的即位仪式下登上紫禁城内皇帝的宝座,成为了清朝第12位皇帝。

然而不幸的是,年幼的他并不知道,由于老一辈们长年累月、经久不息、乐此不疲的卖国,清帝国早已变得外强中干。

这使得他的统治不说是稳如金汤也可以说是岌岌可危。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势如水火却略显完整的万里山河。

在外,是帝国主义的横征暴敛,奴役中国人民;

在内,是民间起义的呼声遍布大江南北,百姓蓄势待发。

不过,这个时候溥仪陛下的纸面数据还是显得非常好看的。

此时的清帝国尚能收上几千万的税款,麾下还有近百万虎熊,都是受过现代军事教育的新式军队。

然而仅仅在三年后,一场由革命党人掀起,人数不到800人,时间不超过三个月的武昌起义,

就彻底把清王朝送进坟墓,成为了死的不能再死的那种。

以至于当有后来人想恢复帝制,无一例外不在中华人民的唾弃中死去。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清王朝这么迅速崩塌,几乎不放一枪一弹?

在清王朝灭亡后,它那近百万的军队又有着怎样的结局,是好是坏?

为何说有支清兵一直到1987年才为人发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南北夹攻,清帝退位

在述说清王朝的灭亡之前,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溥仪上位。

1908年的冬天,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和叶赫那拉(慈禧)相继离世。

在他们去世后,皇帝的宝座由慈禧生前指定的孩子继承,改元宣统,即溥仪。由于溥仪年幼,不能执政。于是便由光绪之弟、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监国,为摄政王。

在执政期间,

摄政王载沣积极采取措施,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

罢免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人官员,

大肆提升载涛、载询等满族亲贵的官职,想以此集中权力,挽救清王朝。

似乎只要罢免了袁世凯,新军就可以回归中央,而其他的汉族臣子也会“两股战战,惟服天朝”。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提拔后,

汉族官员并不只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还会“拒不奉诏,东南互保”。

各地的督抚、道员无一不是由汉人担任,掌握着本地经济命脉;更不要说近百万的新式军队,

几乎是袁世凯和他的属下们一手打造,只听袁世凯的命令。

谁知,1911年,当武汉起义一声炮响,清政府尴尬的发现他们“没兵”镇压了。倒不是说真的没兵,他们还有着60万的北洋新军。

只不过这北洋新军只听袁某号令,不得已清政府又把袁世凯请了回来。

哪料,袁世凯刚一上位,就立马和南边的革命党接触并约定:

“只要你们推举我袁某人做新的大总统,我就帮你们把清帝赶下位。”

本来革命党人的目标就是皇帝,谁当总统无所谓。再者袁实力强劲,万一投靠清妖,革命岂不是千难万难,双方于是一拍即合。

就这样袁世凯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大清帝国的“殿前都点检”,变成了中华民国的“海陆空大元帅”,

成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汉先锋,马前卒。

在袁世凯的帮助下,革命党人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先后有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十八个省份宣布起义反正,

脱离清廷统治,成立军政府。

于是乎,在一片落寞中,满清的第十二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1912年的2月12日签订了退位诏书,即《清帝逊位诏书》。

此诏书标志着清朝276年的统治迎来了结束,

也宣告中华民族帝制时代的终结。

二、革命之后,军队处理

当革命的战争开始时,人们就要持枪作战,你争我夺。

当革命的战争结束后,人们就要放下刀枪,继续生活。

以往当新王朝在土地上瓦解旧制度,建立新规则时,通常会经过一轮血与火的试炼。此时旧军事力量就会因此裁弱汰强、更名换姓加入新军队力量。

然而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它的毁灭并不是因为战争,而是谈判协商。

它也并没有后继者可以接任,而是直接来到了共和。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王朝更换方式,使得清朝的军事力量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究竟为谁所用了?又以什么名头接手?

要知道在清帝退位后,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可谓是一穷二白,百业待兴。

此时国家手里不仅没有一分钱,更是欠着西洋诸国累千破万的巨款,

完全贷款度日。

而军队的人又多,事又杂,需要的资金可谓是“无底洞”,政府显然不能一手包办。

那怎么办?其实也好办,无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1、军阀私兵

第一条路是作为军阀私兵,成为军阀将领们攫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大部分的北洋军队走的都是这条路,一来名称虽然变了,但是模样没变,还是“老领导”;

二来跟着军阀混,自己也能刮汤点水,作威作福。

因为当时清王朝倒台的太快,而新生的革命政权又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以至于各地革命果实纷纷被有枪有人有炮的军人们占领,

他们一边私相授受,一边窃居高位。

其中典型的例如东北军阀张作霖。辛亥革命之前,张作霖还只是东北奉天附近的一股地方保安队,手底下不过一二百人,三四百条枪。

辛亥革命之后,张作霖因为投靠了徐世昌,被纳入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

成为其陆军中将、27师的师长,变成了“奉天督军兼省长”。

最终一步一步吃下整个东三省,巅峰时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大元帅”。

2、化兵为犁

第二条路是脱下戎装变回老百姓。不管是因为厌倦了战场上的打打杀杀、刀光剑影,还是因为形单影只、被逼无奈,都可以放下刀枪,化剑为犁。

这条路好在安全,成本低,但是代价是在乱世中不能大富大贵。

例如分散在各地险要的八旗军队。

因为疏于管理,加上应付操练,各地的八旗军队都是银样镴枪头的主,

一点硬的都没有,稍稍跟人对上不是溃散就是逃跑。

拒《陕西辛亥革命回忆》记载,辛亥革命前,西安的八旗士兵最开始叫嚣“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与其不抵抗而死,

无宁抵抗而死,所以死命相拼”并且他们装备精良,俱是新品。

然仅仅一昼夜,在革命党的打击下,西安的八旗军队便顷刻烟消云散。

因此在辛亥革命之后,各地的八旗军人是纷纷异姓改名、除辫蓄发、逃之夭夭。

3、继续革命

还有一部分北洋军队,既不想追随军阀,也不愿蓄发为民。因为看清了军阀们贪得无厌的丑陋嘴脸,

他们选择追随革命党为中国更加光明的未来而战,就变成了革命军。

经典的例如三朝老将萨镇冰,作为海军,

先后服役过北洋民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北京人民政府

,老人家的一生可以说都在追求“为人民服务”。

作为经历过甲午战争的亲历者,他比谁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更加希望祖国富强强大,不受人欺负。

当看到新中国解放汉城时,老人家几度落泪并赋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

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三、被遗忘的军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军队都有人接管或处理,

清政府还有一只被遗忘的清军部队,就是驻守香港九龙的部队。

彼时清朝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香港被划分成英国的领地。新界以南归于英国,新界以北归与中国,而新界以北就是九龙城寨。为了展现强硬态度,清政府选择在此驻扎一支军队。

此后历经数十年,双方交通隔绝,音讯全无,人们逐渐忘记了这档子事。

而直到1987年,

中英政府经过商讨决定拆除九龙寨时,这只军队才被人们记起。

当人们发现这只清朝没人管理的军队时,发现这支部队在这些年仍然驻守在香港的九龙,这些士兵在被遗忘的这些年里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结语

现在我们知道了,清王朝的覆灭完全是由于其不得人心的残暴统治,

连他的军队也看不下去了,造他的反,强迫清帝退位。

而在新旧势力的交替中,有人拥抱卑鄙,有人回归平凡,有人崇尚道义。

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下,全都隐入尘烟,我们也只能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回望那一抹黎明前的夜色。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打在评论区”一起讨论一下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晚清时期,国运...
原创 原... 为什么皇帝敢杀宋江,却不敢杀宋江的一个手下?因为赵匡胤不让杀 水泊梁山上共有108位好汉,施耐庵在刻...
原创 商...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历史。在古代,每当一个朝代被推翻,新的王朝就会在第一时间编撰史书,将前朝发...
原创 史... 如今是科学发达的年代,过去的迷信那一套很多人都不会再相信了,毕竟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的进步。...
原创 资... 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9卷!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永和十年(甲寅,公元三五四年) 原文:故魏...
原创 蜀... 公元219年,襄樊之战中,关羽生擒于禁,刀斩庞德后,曹操闻庞德死讯甚为伤悲,为之流涕,封其儿子为列侯...
原创 中... 306、中年读三国,方知古今同道。 《三国》读到第496页,有3点感悟,记录下来: (1)骄兵必败,...
原创 满... 文|青砖 编辑|青砖 八旗汉军是清朝社会中游移于旗与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社会地位高于汉人的...
原创 他... 中国和日本的交往历史由来已久,在唐朝之前,日本一直被称为倭国,“倭”是一种贬义,日本人虽然不喜欢这种...
原创 莫... 苏德战役初期,德国人所向披靡,歼灭了数以百万计的苏联军队,占领了莫斯科城,当时的苏联已经到了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