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代有4个官职级别不高,权力却很大,就连大臣督抚也得忌惮三分
创始人
2025-07-19 17:32:30
0

前言

在清朝,皇帝的地位无疑是至高无上的,他手握着绝对的权力,统治着这个帝国。然而,在这个看似皇权凌驾于一切的体制中,却也存在着一些制衡的力量。它们似乎权力很小,但实则能够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约束。它们,就是清朝几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小官职。

在清朝,为什么会存在几个权力很大的小官职?它们又是如何能够制约皇权,让身居高位的臣僚也要忌惮三分的呢?且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故事背后的秘密。

特殊时期产生的特殊职位——学政

学政之设置,与清初的特殊国情有很大的关系。明亡之后,满清入主中原,要面对一个完全不同于满洲的社会环境。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一过渡,使新政权得以巩固,这对满清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于是,清廷便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明朝的制度安排。学政,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安排产物。

学政职位设置的目的,一是要巩固统治,二是为科举培养人才。顺治年间,满洲入主中原后,汉族士大夫抗拒满清的情绪很强。为化解汉族士人的疑虑,清廷设置学政一职,用以安抚人心。

这些学政多选择两个族并重的官员来担任,以示满汉一视同仁。同时,清廷也意识到,科举是培养人才、铸就忠心的重要途径。如果科举制度不健全,皇帝的臣子也就难以培养。设置学政,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科举,培养忠心之才。

然而,这一仅设置于地方的小官职,在后世许多大臣心中却成了一根梗——它很小,但权力十分大。为何学政的权力这么大?这与它的职责分不开。

监督大员的“小官”

乾隆年间,清廷规定学政不仅负责本地区教育发展,还需监督各地政务。与此同时,它还获得了一项至高无上的权力——向皇帝密折的权力。只要学政认为某地督抚做法有误,它就能径自向皇帝告状。这样一来,身为地方长官的督抚就要时刻提防,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这学政“小官”举报了。

这样的权力安排,主要是皇帝为防止地方势力过于膨胀所设。倘若督抚过于得势,未来说不定会威胁中央朝廷。但有了学政这一监督,督抚就得老老实实地听从皇命,不敢造次。

当然,对于当地督抚来说,学政无疑是他们最头疼的痛。这么一个五品小官,竟然能随时揭他们的老底——这要是被皇帝记恨上,他们的官运就可以告别了。正因如此,这些督抚才会对区区五品的学政忌惮三分,生怕惹恼了它。

驳回圣旨的独特体系——六科给事中

六科给事中这个职位,最初是在明朝中期设立的。它的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以及向皇帝进谏。与其他谏官不同的是,六科给事中拥有一项独特的权力——驳回圣旨的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封驳权”。只要它们认为皇帝的某道圣旨有问题,就能够将其驳回重写。这无疑是在明朝所罕见的“制约皇权”举措。

到了清朝后,这一传统并未完全打破。尽管六科给事中的权力较明代有所削弱,但它监察百官的权力仍然存在。它能够监察六部中的种种失误,并随时向皇帝告状。一旦它认定某大臣有过失,那这位大臣就别想安稳地官居一官半职了。

这样的权力来源于何处?皇帝对它有何看法?实则,这一权力的存在,也有利于皇权的运行。六科给事中能监督百官治事,这对皇帝来说无疑是双眼被清除灰尘的感觉。

借助六科给事中之眼,皇帝能一览朝政得失,从而对百官加以处置。所以,尽管这种监察方式似乎在影响皇权,但对皇帝而言,它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决定生死大事的郎中——刑部秋审处郎中

在清朝刑部系统中,有这样一个机构:秋审处。它负责审理全国重大刑事案件,并最终定夺案件的轻重。可以说,秋审处郎中手中握有生杀大权。它定案后的结果,往往决定了犯人的生死存亡。

面对这样权责非凡的职位,皇帝自然选择了最优秀的人选。这些秋审处郎中大多是深谙法律、办案丰富的才俊。与之相比,刑部尚书常常只是被空降至此,对法律知识了解有限。这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小官管大官”局面。

在很多案件审理中,刑部尚书往往要求秋审处郎中的意见,然后据此做出决断。毕竟,法律知识决定着案件定性的准确性。没有法律功底,刑部尚书也只能跟着这些法学专家的鼻子走了。

这样的权力安排也大大提高了秋审处郎中的地位。很多秋审处郎中后来都成为了侍郎、尚书这样的刑部高官。而它强大的影响力,也让身居高位的刑部官员不得不对它抱有敬畏之心。

弹劾三品大员的掌权者——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这个官职,最初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监察百官,防止朝政腐败。它有权随时弹劾包括三品大员在内的各级官吏,这可以说是它最核心的权力。而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正是负责监察十五个省份政务的监察御史。

这些监察御史弹劾上官的事迹,在明清时期已是家喻户晓。有传言说,若一名监察御史任期内没能弹劾掉一两个大员,那它的同僚们就会认为它“工作不力”,收了好处。这固然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监察御史“以下犯上”的主要工作内容。在它们眼中,弹劾权力远远高于自身的官品。

然而,这么强大的权力从何而来?实际上,它们大搞特搞的背后,往往有皇帝的支持。皇帝会在幕后指使它们弹劾自己想斩除的大员,一旦它们的弹劾奏折呈上,皇帝就有了合法的理由将这些大员给废黜了。

这样一来,监察御史也就成为了皇权制衡朝臣、巩固皇权的利器。正因有了皇帝这面盾牌,这些五品小官才有恃无恐地指点各级官员。

结语

通过上文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清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的确也存在一些特殊设计的制衡皇权措施。这些制衡措施主要体现在几个特殊官职的设置上。尽管这些官职级别不高,但它们有效地约束和监督着地方长官的作为。与此同时,这些官职的存在也更好地服务于皇权的运行。因为有了它们督察百官、替皇帝排忧解难,皇帝对朝政的掌控也愈加牢固。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清朝视为皇权至上的典型。在它细密的权力经络中,这些制衡因素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使整个政治生态得以平衡运转。正是基于这种平衡性,这部巨大的帝国机器才能持续高效运转两百余年之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办公室养生革命:这三款智能煮茶... 从保温杯到智能养生壶的进化之路 还记得五年前人手一个不锈钢保温杯的盛况吗?那时候我们以为“多喝热水...
中国早期的警察:袁世凯带着一帮... 本文授权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 ID:gjrwls 想象一下,当你深夜加班回家,手机电量告急,充电宝没...
原创 原... 封建专制社会,官员任免的回避制度由来已经,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这种制度成了一条“红线”,变得不可触...
原创 唐... 公元907年,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唐王朝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中原大地也由此重新进入了群雄争霸阶段,并时...
原创 因... 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皇帝,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长达37年的统治中为什么没有立皇后...
原创 小... 立陶宛地处波罗的海沿岸,面积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90公里。十五世纪以来,立陶宛逐渐从一个搅动...
原创 刘... 历史解密:刘备与刘封的悲剧 尊敬的历史探索者们,今天,我将带您深入探索历史中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刘...
原创 8... 蒋介石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心脏病突发离世,而他在离世前的最后一张照片被爆了出来。 那是一张全...
日本博物馆里,中国文物知多少? 来源:9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子江 杨汀 原标题: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
原创 为...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明面上咸丰皇帝留下的是一个各方势力相互制约的局面,其实则不是,因为还有隐藏的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