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安阳曹操墓博物馆开放,06年挖出的陪葬品,揭露出曹操的另一面
创始人
2025-07-19 16:02:18
0

4月27日在殷墟遗址所在地的安阳,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正在举行开馆仪式。

这座博物馆位于安阳殷都区,依托于一座千百年来带着重重迷雾的陵墓建成,它就是发掘于2006年的安阳高陵,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曹操墓!

4月29日开馆后,博物馆内的几百件藏品将与社会大众见面,安阳高陵出土的文物带着曹操墓的谜底也将被揭开。

那么,曹操墓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在发掘过程中又揭开了曹操身上的哪些谜团?

让我们一起来到安阳高陵,通过围观安阳高陵的发掘过程和出土文物,了解安阳高陵的陵墓规制和建制。

以此来揭开生活在1800年前的曹操的真实面貌,体会千百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安阳高陵墓穴发掘过程

2006年,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大墓,经过考古发掘,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史料记载,专家们推断,这就是历史上迷雾重重的曹操墓的真实所在。

这座位于安阳县的曹魏高陵,早在2004年时就多次被盗。

真正引起考古学家们的注意,是在2005年的除夕。这一天万人空巷,人们都在家里吃年夜饭。

盗墓贼们选择这一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放烟花爆竹,这样炸药炸开墓穴的声音,就能得到很好的掩盖。

盗墓者们不仅将陵墓地的文物偷出变卖,造成了文物的大量流失。同时,盗墓者们简单粗暴的盗墓活动,给蕴含着丰富考古资料的陵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等到了大年初一,村委会组织人上山巡视才发现山坡上的一处地面,赫然出现一个大洞。

站在地面朝大洞里看去,黑咕隆咚,深不见底,什么也看不到。

但是西高穴村祖辈就流传了一个传说,这里是历史上某一位大人物的墓葬。这个大洞恐怕就是盗墓贼版,炸开的盗洞。

西高学村村委会的人员意识到情况不对,于是立马向上级报告了这一情况。

为了保护文物,河南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请示,请求对安阳高陵进行抢救性发掘。

根据地上残留的遗迹来看,整个里面的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陵园内有两座大规模的主墓,考古人员分别将其命名为一号墓和二号墓。

随后,考古人员对陵墓进行了细致的发掘。经过三个月的奋战,墓穴的大体情况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

在墓道口有遗迹坑,1号墓和2号墓都是坐西朝东。1号墓称刀把型,2号墓则是甲字形,有墓道前后室,还有4个侧室。

同时,整座陵墓都采用的是大青石铺地,木顶是四角攒尖顶,地面到墓的的距离达到了6米多。别的不论,从墓葬的规格就可以看出整座陵墓是非常不一般的。

参照我国发掘的其他东汉时期的大墓,这个规格的墓葬一般是王侯才能拥有的。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墓葬内的文物逐渐被清理出来。

从2008年开始,经过考古人员的不懈努力,安阳高陵出土了将近300件器物。

要知道在史料中价值最大的是带有清晰文字的器物。在这次发掘过程中,一共出土了8块刻有“魏武王”字样的残片。

这些残片,一般是铠甲片和陶器上的一部分,尽管出土时已经残缺,但上面的“魏武王”字样仍然清晰可辨。

在一众陪葬器中,还有一块较为完整的铭牌,也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强烈兴趣。

这块铭牌的文字,经过专家们的翻译,内容是“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另外,这块牌子上面还有铜环,背后连接一条铜链,呈圭形,花纹和样式非常精美,制作考究。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块牌子并不是由于考古人员发掘出来的。而是当地警方抓获了那会儿盗墓贼,从盗墓贼的手中追缴来的。

通过这九件刻有“魏武王”这样的器物,很多专家都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有理由认为这座墓穴就是传说中的曹操墓。

但当时仍然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因此还进行了不小的争论。

这就是曹操墓无疑

面对疑问,考古人员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首先是墓主人的身份年龄。

在2号墓的一个遗迹坑里,发现了一具男性骸骨,这具尸体显然是在死后从棺椁中被拖出来的。

另外,头骨只残存有后脑勺和顶骨,其他部分都荡然无存了。可以想见,墓主人死后其尸骨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但是幸运的是,还残存有一部分头骨。根据现在的考古技术,可以通过头骨来检验出死者去世时候的年龄。

根据检验结果显示,墓主人下葬时有60多岁。

根据史料记载,曹操一生南征北战,于公元220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6岁。这一点与墓主人的年龄吻合。

其次,根据墓穴所处的位置。西高穴村东便是古代邺城遗址,而邺城则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首都。

在西高穴村,这里地势稍高,古代皇帝死后都喜欢埋在都城的郊区,地势稍高的地方,能够很好地环伺皇城。

据《三国志》记载,魏武帝的陵墓确实就埋在国都附近。这一点也能对上。

第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九枚印有“魏武王”字样的铭牌,这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这几位石牌都出土于后室,其材质和形制具有明显的东汉风格。上面的字体都是汉隶,也就是俗话讲的“八分体”。

另外石牌的“魏”字写法,委和鬼中间加一个山字,这是非常典型的存在于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特殊写法,到北魏以后,中间的这个山字就没有了。

同时关于魏武帝这个称呼,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魏武王就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所以据此推断所以据此推断,这个墓穴应该是东汉末期的大墓,与魏武帝曹操作出的时间相同,墓穴中存在较多的印有“魏武帝”字样的石牌, 也是曹操墓的直接证据。

第四点是关于陵墓的规格。

如前所述,这座墓葬与同时期的其他墓葬相比,规模宏大,埋藏较深,仅仅墓道的长度就将近40米,这样气势恢宏的大墓,与曹操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在《三国志》中,有关曹操地位的记载,陈寿说,当时的曹操被天子册封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并且有“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

而墓中出土的文物,例如圭、碧等器物,体型都较大。根据古代的入葬制度,圭、碧配套使用,则是帝王陵墓的一个突出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这座大墓的主人,应具有诸侯王及诸侯王以上的身份和地位。

以上的种种证据,都足以认定西高穴2号墓的墓主是魏武帝曹操,也就是说,安阳高陵就是魏武帝曹操所有。

最终在2009年年底,河南文物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们将在安阳高陵所得到的成果向公众展示,专家们的论据充足、分析可靠,终于将千百年来迷雾重重的曹操墓之谜解开了。

安阳高陵的重大发现,也在2010年入选了国家文物局主持公布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名单,这也意味着安阳高陵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肯定。

今晚陵墓的主人已经确定为曹操无疑,但是有一个问题已经萦绕在考古学家们的心中——安阳高陵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甚至可以说是“毁墓”。

这里的“毁墓”,并非指前几年以后的盗墓活动,而是墓穴中,早在千年之前就遭到了破坏。

前面提过,曹操的头盖骨在出土时只剩了后脑勺和顶骨,且被散碎遗迹坑中。

要知道诸侯下葬都是有棺椁的,墓主人的遗体也应该放在墓室的棺椁中,不可能散落在遗迹坑。

盗墓不盗骨头,也不会将遗体从棺椁中拖出来。而墓葬发掘时,头骨已经被破坏,且面部也都被砸坏。这一行为绝不是盗墓贼所做。

另外,墓葬前室的铺地石还被揭去,不仅被接去,甚至还被砸碎。

墓葬所用的地板等构件,都是十分坚硬的石头所制成的,如果是单纯的盗墓活动,并不会特意去触碰这些石头。

而根据墓葬的发掘情况,这些石头不仅被挖出,甚至还打碎,可以想见其目的纯粹是为了泄愤。

最后,墓葬内出土地写有“魏武王常用”字样的器具,均被打碎。

甚至石制的铭牌,也都被打断。而其他一些没有写有“魏武王常用”的器物,则相对完好无损。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这些破坏,可能是出于某种政治原因的毁墓。

在古代,有一个政治传统就是通过烧陵墓来进行政治报复。安阳高陵的毁坏者。可能是农民起义,也可能是敌对政治势力。

真实的魏武帝曹操

安阳高陵的发掘,以曹操为基点的三国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座大墓,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曹操。以往我们对于曹操的了解,更多地依赖于史书里的记载,加上影视剧对于曹操形象地刻画。

而安阳高陵的发掘,则可以帮助我们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从墓葬的整体来看,尽管规制和形制较高,但是墓葬内的陪葬器都是素陶,并没有彩陶出现,这在一座帝王规制的陵墓中是十分少见的。除了陶器外,墓葬中还有很多石牌。

《三国志》里记载曹操对于自己下葬的看法,生前时他就曾说过,不希望厚葬。多次跟身边的人提及,要带头薄葬。

从出土的器物来看,确实也印证了这一记载。

最重要的,安阳高陵没有封土,这也印证了史书记关于曹操“不封不树”的记载。史记的安阳高陵,以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基础,陵墓上不堆土,不植树,也没有巨大的陵园。

这一切都说明曹操此人是非常简朴的。作为魏国的掌权人,他生活节俭,带头薄葬,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这是真实的曹操,真实的魏武帝。

另外,在墓葬中还出土了很多兵器和铠甲,虽然都是残片,但是也能表明墓主的人生前与军事有非常大的关系,根据主人视死如是生的观点,有兵器和铠甲陪葬,说明某种人此前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军事家。

不仅有兵器,在墓室中还发现了出行仪仗,书案和砚台,还有几枚已经散落的棋子。这些都印证了墓主人生前对于文学的喜爱。

最重要的是,墓室中还出土了一把已经腐烂的古琴。尽管古琴的面貌已经腐朽不堪,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残存的琴面模型。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曹操有着深厚的文人情结。

他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还是一位登高必赋的文学家。

其实历史上常有曹操有72疑冢的说法,根据现代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是不存在的。

因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的考古学家和与七十二疑冢相关的地方政府文物局,也都曾组织过人员进行调查,都证明这一说法的不可靠性。

而随着安阳高陵的发掘和考古工作成果的公布,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在曹操墓的发掘告一段落后,国家将会以曹操墓为中心建设一个遗址博物馆,并将曹操墓发展成曹操高陵遗址公园。这不仅是对曹操墓的保护,也是对三国文化和历史的普及。

通过对曹操高陵的了解,仿佛透过了高龄与时隔1800年,到古人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对话。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们对曹操的印象更加立体了,他文武双全,既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国主,也是一位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文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先给大家讲一个野史流传的故事,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大家姑且一听,切莫当真。不过故事虽然是假的,...
原创 唐...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许浑 盛世唐朝的繁华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为歌舞升平保驾...
原创 清... 雍正当皇帝,自己也觉得是个意外。康熙皇帝驾崩时,雍正都还不知他就是“皇储”,直到隆科多传来“遗诏”,...
中国史-清朝 一、12位皇帝 1、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67岁):1616年—1626年,在位10年,...
原创 古... 弓箭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熟知的“后羿射日”的神话:10个太阳原本是轮班的,一天一个太...
原创 5... 1958年,曾经在抗日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国民党中将李玉堂,带着满腔的失望和无奈,来到了台湾。然而,...
原创 二... 朋友们,大家好!前两天我们聊了聊海因里希·希姆莱在1945年时,会见瑞典外交官兼瑞典红十字会会长的福...
原创 天... 日本天皇在日本人面前是有绝对的权威性的,为何宣布投降当日,却有许多日军冲进皇宫最终尸体遍地,皇宫就像...
原创 他... 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领袖人物,而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更是十分特殊。凭借着出色的工...
清朝开国皇帝究竟是谁?太祖、太... 清朝的开国皇帝是谁?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太祖努尔哈赤,有人是太宗皇太极,也有人说是入主中原的世祖福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