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正是在这个繁荣的时代,中国的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陶瓷的颜色釉队伍中,绿釉可能是最低调的一个。它自汉代延绵至清末,虽然从未站上“C”位,却也不曾缺席一朝一代。如同蓝天下青山间的一泓碧水,不见风浪,不会干涸。也许,华夏祖先看待绿色的目光,注定了绿釉平淡无奇的命运。但正是这种没有审美加成、没有皇权促进的沿革史,为我们呈现了一段更加真实的民间手工业发展历程,进而映射出封建皇权对瓷业促进与禁锢的一体两面。安史之乱前,隋唐帝国繁荣富强,昌明发达,因而有了绝域入贡、万邦来朝的盛况。那时,西北有陆路沟通中外,东南有海道联络东西,商队络绎不绝,使团相望于道,空前畅达的交通带来了空前频繁的文化交流。时西方的文明大国有萨珊波斯(在今伊朗,651年为阿拉伯人的大食攻灭)、大食和佛菻(即拜占庭),以及居处中亚以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为代表的粟特人,他们在这次东西文化艺术大交流互融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此往来频繁,对隋唐及后世影响深远。表现在工艺美术方面,就是浓郁的异域胡风盛行。器物在造型、装饰上每每模仿西亚、中亚器皿,既有西方的颀长挺劲,又有中国的圆润浑厚,独树一帜。在当今的海内外公私收藏中,隋唐绿釉无疑都是极为重要的藏品,艺术、历史价值兼具。
本品纯净莹润的绿釉色地,胎釉研炼极精,瓷质之润,釉色之晶莹,历数百载而常新。婉转萦绕,毫无晦涩之气,釉白中微微泛青,尤其是近足垂流厚积处,接近青白釉。釉质肥厚莹润,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纹饰浑然一体,值得珍藏。绿釉色泽典雅,釉表泛浅光泽,造型优美端丽,纤巧玲珑,器型之美,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宛若佳人玉立,虽是素服淡妆,却别有风韵,时有简约淡雅而韵味无穷之感。配合瓷器本身的完美造型,给人以静美俊逸之感,釉色晶莹光润,清雅悦目。釉色深浅有致,法翠莹灿,光彩焕然,发色深沉典雅,极见匀净雅靓之致。整器立坯后,先罩白色化妆土,后施绿釉。釉薄处可见下层的白色化妆土,绿、白二色交相掩映,流动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白色化妆土是由低温白釉加水淡化而制成的,性质还是釉,所以它的光泽比较明亮,不同于常见化妆土的干涩,也有学者形象地称其为“白色化妆釉”。胎色闪粉,胎体较巩县产品略致密,形象生动逼真,兼具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体现出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颇为难得。
绿色是大自然最常见的颜色,象征着生命与和平。此外,绿色还是最容易被看到的颜色,当它经过水晶体时,几乎刚好落在视网膜上,所以令我们眼部舒适。但是,当绿色上升到审美象征的层面时,却并不怎么受人待见。值得一提的,是集中在北方出土的绿釉实用器,标志着绿色终于从地下来到地上,从幕后走到台前。呼和浩特出土唐代绿釉瓶,带着明显的西域风情,也许正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让唐人抛弃了对绿色的偏见,这也解释了为何绿釉多在帝国北方现身。2017年,一件唐代绿釉绞胎瓷碗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500万港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了该品类陶瓷艺术品的世界纪录。这一纪录的诞生,无疑证明了唐代绿釉绞胎瓷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2019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的一件唐代青瓷釉瓶以近4000万元的成交价成为当时国内售价最高的绿釉瓶作品。不仅在制作时技艺独特,而且在保存和传世过程中也充满了神秘。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极其精湛,正是由于其稀缺性和历史的变迁,数量极为有限,如今已成为千年之宝。作为中国瓷器的一颗明珠,不仅承载了中国陶瓷工艺的精髓,还记录了唐代盛世的繁荣。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釉色的翠绿、冰裂纹的神秘和纹饰的多样,使其成为无数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们的钟爱之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陶瓷工艺的辉煌历史,感受到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