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间,计有皇帝四百零八位,历代二十四朝。
至1911年,清帝宣告亡国,封建纷争,终于尘埃落定,皇帝这一头衔,也就此封存。
蓦然回首,溥仪已是名符其实的“末代皇帝”。
他见证了清宫的最后余晖,更与伟人毛主席有过那令人称奇的“世纪会面”,可谓是新旧交替的一大标志。
这个末代皇帝的见证了一个多元并进的世界,他所学习的知识自然跟历代帝王大相径庭。
这让我们不禁好奇,溥仪的文化水平能达何种程度?
古代知识体系
处于封建社会的古人们自然有着不同于现如今我们的知识体系,科举制度显然能比较直观的体现出古人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古代读书人都在学什么?
我们在进行历史的学习中,或是在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时常能看到“状元”、“探花”等字眼,状元又分为文武。
清代科举考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但童式又与上述三试有所区别。
在诸多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所熟知的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统称为“秀才”。秀才也是一种身份,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才能成为秀才。
古代是没有义务教育一说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秀才”。这就涉及到“童试”的考核。
童试可以说是一种入学考试,也分为三个部分:县试、府试和院试。参与童试的人呢就被称之为“童生”。
童生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来源于《四书》、《孝经》、《性理》、《太极图说》、《西蒙》等等儒家经典和理学著作。
县试、府试的出题标准自然也是基于上述著作。但到了院试阶段,童生们还需多增一个考试项目,也就是默写《圣谕广训》二百字。
《圣谕广训》的学习类似于我们在学业初期阶段学习到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戏言之就是“教做人”阶段,多是一些原则性、道德性的内容。
同时,《圣谕广训》中还含有一些法律知识,也能做到一些基础普法。虽然无法做到能够处理法律纠纷,但也让学子们有了基本的法学概念。
通过童试后便可成为秀才,之后还需再深入学习,将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融会贯通后即可参与后续的考试。
乡试、会试对于秀才来说是举足轻重的部分。通过乡试以后便是我们俗称的“中举”。这时候学子的身份就会从秀才转变为“举人”。
举人在当时就已经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了,平明百姓称其为“老爷”。且成为举人后就踏入了官场的门槛,可谋得一官半职。
由此可见,为何范进中举后会如此欣喜若狂,因为中举就意味着已然实现阶级跨越。
之后的会试与殿试就是谋求更高地位的途径了,中举后所谋得的职位仅仅是底层职位,实权较少。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试、磨砺以后方可获取会试资格。会试与乡试考试内容大同小异。
题目范围均出自四书五经: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
殿试仅考经史时务策一道,该环节主要体现考生们的远见卓识,“时务策”就是对现实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问题发表看法。殿试第一名便是名扬天下的“状元”。
需要注意的是,殿试一般不淘汰考生,参加的考生们都有“进士”头衔,社会地位崇高。自此,科举之路已达终点。
当时清政府尚有权势,溥仪的老师也都是大儒,儒家经典著作也是溥仪知识储备的一部分。
“末代皇帝”的文化水平
格局动荡、更朝换代,处于这样特殊的时节,溥仪无疑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见证了封建时代的退没。
从万人之上的地位跌落成普通公民,甚至连“回家”都需要门票,溥仪的一生可谓是充满戏剧性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溥仪也要遵循中国法律规定,登记户口。然而溥仪作为从封建时代过来的“大人物”,根本不需要与寻常孩子一样上学堂。
登记户口的人员也不知如何处理,加上溥仪身体抱恙,没办法通过类似考试的手段界定溥仪的文化水平,于是溥仪户口上的学历一栏仅仅写的是初中。
溥仪自幼聪慧,清政府更是将溥仪看作是清朝的希望,所以他受到的教育可远远不止初中水平。
清朝的皇帝对皇子的教育素来不敢怠慢,早在康熙年间便定下了严密的皇子皇孙教育章程。
凡皇子皇孙六岁时,便需入上书房读书,接受教化。
若是不依规矩,恐怕是有辱列祖列宗了。
上书房不仅是读书之地,更是塑造帝王之心的熔炉。
那些被选定为伴读的小臣子,虽得同列,但教导他们的师傅却是不同的,功课也有别。
此后历代幼帝皆依此典制,入上书房,浸淫于封建礼教之中,以儒家之道为帝王之术。
上书房的功课繁多复杂,非寻常学堂可比。
其一,先学满蒙汉三语文字,须能流利通晓。
其二,研习儒家经典,诸如“五经”,后又增“四书”及火枪训练。
其三,文化知识,博览史部、子部、集部诸书。
其四,修习诗文书法,骑射技艺。每一样都不敢马虎,规定得明明白白,教导得清清楚楚。
上课时间、地点、纪律,样样皆有定制。
至于末代皇帝溥仪,虽已退位,却因《清帝退位优待条件》之故,仍可在紫禁城内继续其“闭门皇帝”的小朝廷生活。
溥仪年方六岁,按照祖制,他也开始入上书房读书。
隆裕太后为此特地挑选了几位饱学之士来教导这位末代幼主。
汉文之课由陆润庠、陈宝琛二位大师授业,满文则由伊克坦负责。
陆润庠乃清末苏州状元,宣统二年已位至大学士。
陈宝琛同治朝进士出身,年方二十便做了翰林,三十即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后来,又增朱益藩、徐坊、梁鼎芬三位,皆为清末著名翰林。尤其是梁鼎芬,乃陆润庠去世后,被推荐为溥仪的老师。
溥仪的读书时间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日清晨八时至十一时,书声琅琅。
待到午后稍事歇息,便又加上了新式的英文课,时间定在下午一时至三时。
毓庆宫,这座光绪皇帝当年勤学苦读之地,如今又成了溥仪的书房。
汉文功课繁复,不仅有《孝经》、《尔雅》这样的基本课本,十三经也在其中。
更不乏一些“补药”,比如《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义》、《御批通鉴辑览》、《圣武记》,还有《大清开国方略》、《全唐诗》、《乾隆御制诗》等等。
诸书纷至沓来,铺满了溥仪的书案。
每日课业繁重,溥仪也只能硬着头皮读下去。
光阴荏苒,到了溥仪十四岁那年, 1919年3月4日,李鸿章之子李经迈与载涛联合推荐了一位洋人先生,庄士敦。
通过徐世昌总统与英国公使馆的斡旋,这位异域来客终于进入了毓庆宫,成为了溥仪的英文老师。
洋师傅一登堂入室,溥仪为表示谢意,立即下了一道“上谕”,赏赐庄士敦“头品顶戴、毓庆宫行走”之权,更赐予他在紫禁城内乘坐双人轿子的待遇,每月俸银足有一千元。
此后,庄士敦便成了溥仪生活中极具影响力的外籍导师。
关于英文课程,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如此描述:只读了两本书,一本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另一本则是被翻译成英文的《四书》。
然而,溥仪的英文伴读溥佳却有另一番说法:庄士敦先是教我们《英文法程》,继而是《伊索寓言》、《金河干》、以及那本奇妙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英文短篇故事,西洋的历史地理,甚至是翻译成英文的中国《四书》。
不论事实如何,溥仪的学堂里终究多了些洋味儿,毓庆宫的书声,便在这些中西杂陈的课本里,显得格外热闹了。
除去上述的各学科知识,溥仪还有丰富的业余爱好,尤其是文物鉴赏方面,溥仪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经多位专家研究评估,溥仪的文化底蕴远远不止户口本上的初中学历,他的文化水平已经超越了现代大学生所学范畴,甚至研究生也略有不及,达到了博士的程度。
封建帝制的覆灭
辛亥革命时,溥仪的帝位被推翻,本该退出政治的舞台,却偏偏不甘心。
他利用自己那一丁点历史影响,与中国的旧军阀眉来眼去,又与满怀鬼胎的帝国主义者暗通款曲,想要恢复已被夺去的清朝江山。
这些折腾最终不过是为他自己铺了一条通向深渊的道路。
他竟然甘心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在伪满洲国做了康德皇帝,成天想着“复辟大业”,可实际上呢?
不过是帮日本人出卖了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罢了!
从26岁到40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却用来干这等卖国求荣的勾当,实在令人唏嘘。
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他开始了一段跌宕的人生:逃亡,被俘,囚禁于苏联,再被引渡回国,在抚顺接受了十年的改造,最后竟也成了新中国的合格公民。
到底该如何处置这样一位犯下叛国大罪的前皇帝?
是处决,还是改造?毛主席选择了后者。
1949年9月16日,毛主席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了深刻反思。
他说,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呢?是因为辛亥革命只推翻了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接着,在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主席首次访苏的会谈中,毛主席郑重其事地提出了引渡溥仪等日伪战犯的请求。斯大林也对新中国表示支持,决定将溥仪交给毛主席。
经过周恩来与苏联方面的商议,终于在1950年8月1日,黑龙江省绥芬河火车站,溥仪和他的随从以及伪满大臣被移交给了中国政府。
到了1959年9月14日,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毛主席出人意料地做出了第一个特赦溥仪的决定。
这不仅让溥仪自己大感意外,连同监的战犯以及管理所的干部也都始料未及。
从清朝灭亡到伪满垮台,溥仪折腾了三十多年,一心想着复辟,但最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他终于“闹不动”了。
溥仪不仅心甘情愿地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还竭力为人民的国家做出了贡献。
他这一生的轨迹,若放在一部戏剧里,怕是连编剧都不敢这样写吧。
溥仪生于乱世,那正是一个世纪初叶,朝代更替,社会巨变,西风东渐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他的特殊身份与离奇经历,或许只能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遇见。
丰富、复杂、扭曲,溥仪这一生的离奇变数,正是前朝帝王们所未曾经历的。
说他是个“倒霉的幸运儿”,大抵不为过。
溥仪的一生,恰如那最后一个王朝的命运缩影,跌宕起伏,坎坷多舛。
相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前朝帝王,他的经历真可谓“异数”。
衣食住行,皆是宫廷旧制与新式生活的奇异混搭;而他心中的理想,却始终在新旧交替的浪潮中左右摇摆,无法着岸。
他既为帝王,又为囚徒,曾高居九五之尊,又卑微至尘埃之下。
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幅被反复涂抹的画卷,层层叠叠,却又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M]. 2022
孙培青编.
逊帝溥仪与他的三位伴读
陈春萍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