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话,蜀汉将提前灭亡,三国历史也会缩短,提早变成二国。蜀汉若想偏安一隅,关键还得看他的强邻魏国同不同意。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两国注定对立,而弱者一旦率先弃战求和,那么求来的和平必定会让弱者更弱,斗志尽丧,这是历史铁律!
所以,如果诸葛亮采取休养生息,偏安一隅之策,那么诸葛亮一死,被和平泡酥了筋骨的蜀汉撑不过三年、必亡于魏。
假设魏国默认了魏蜀休战,那么强魏也决不会坐视蜀汉埋头发展。可以想象,魏国将会有以下二种措施针对蜀汉的偏安。
(1)魏国一方面,将继续秣马厉兵,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伐蜀,这是暗中的。
(2)明面上的,既然你蜀汉要休战偏安了,那么魏国将会推动与蜀国通使、通商,大谈魏蜀两国友好共处,然后用糖衣炮弹收买蜀中众臣,魏强蜀弱之下,自有大批古代版的“蜀汉公知”纷纷认强魏为干爹,这也是不可违背的规律。
由此,魏国在蜀国就有了大量的亲魏派。
只待诸葛亮死后,亲魏派们会彻底压倒蜀汉派。
这样,当魏国在蜀汉边境屯兵备战时,蜀汉有识之士们的一切积极防御建议,都将会被掌权的亲魏派们扣上“妨碍魏蜀友好大局”的帽子而彻底否决。
只要魏军备战完成,大兵压境之日,蜀汉就会在亲魏派的主导下,举国缴械,不战而降。
届时,“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将会提早八百年出现。
因为蜀不伐魏,魏必伐蜀!拥兵百万,强将名臣如云,又彊域辽阔的魏国,同样有着强烈的一统之志,决不会容忍蜀国偏安一隅,并有安定发展的环境。
正是诸葛亮以攻代防的北伐,坚定了蜀军民的敢战之志,并通过以战促训,为蜀汉练出了一支能战之兵。
由此,才能有效的吓阻魏国进犯,为蜀汉赢来发展蓄力的时间。
诸葛亮的北伐,还使魏国朝廷上下,产生了蜀兵善战,不可轻伐的深刻印象。
所以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才能又延续了二十九年。
蜀汉是怎样灭亡的?
通过司马昭伐蜀之战可知,如果后主刘禅不怠政,而是选拔贤能、励精图治。那么钟会邓艾的伐蜀之战必遭失败。
先看魏军的伐蜀方略,
魏军攻略就是以邓艾、诸葛绪等雍凉军拖住姜维麾下的蜀军主力。然后钟会率大军直取汉中。
然而,魏军这个企图失败了。
姜维成功突围,率主力回防,见汉中已失,就驻守剑阁,使魏军寸步不得前进。然后,才迫使邓艾轻兵犯险偷渡阴平,奇袭成都。
蜀亡,并非亡在蜀军不能打,而是亡在了后主无能。
(1)
蜀后主没有听取姜维的建议,及时调兵布防,使汉中失陷。
(2)
蜀后主荒废了军政,废置了诸葛亮时期对阴平小道方向的防御,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
而邓艾轻兵深入蜀境后,蜀后主又没有采取坚壁清野,谨守城池以困死邓艾孤军的正确战术。
而是驱使仓促集结、未经大战磨练的新军去与邓艾的百战劲卒对战,使诸葛瞻阵亡,蜀军覆灭,成都震恐。
然后,不顾蜀汉的主力尚在剑阁坚,后主却下诏举国投降了。
诸葛亮留下的蜀军主力斗志有多昂扬?
据史书记载:
姜维回防剑阁后,分营扼守险要。钟会屡攻不能克,魏军劳师远征,顿兵于险道之间,粮草物资运输运艰难,军中撤兵之议渐起。
《三国志·姜维传》:(蜀军)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眼看魏军的伐蜀大军将要受挫而撤时,突然传来邓艾自阴平入蜀,并大破诸葛瞻于绵竹,后主请降的惊天噩耗。
《蜀书·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当后主刘禅的投降诏书送达姜维军中时。
什么,皇帝竟然投降了?
蜀军诸将大怒,军士们咬牙切齿,纷纷拔刀斫石,以泄胸中郁气!
这一幕,魏国伐蜀军主帅钟会目睹之后,也不由为蜀兵之忠勇而倍感震撼的。
所以,钟会才起了收姜维部,引为己用的心思!
之所以要说这事,就是为了证明,本来蜀汉是可以挫败魏军的大举来犯的!
从来没有一个偏安政权能守得住江山。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这样说: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所以,人们敬仰诸葛亮,因为他不是宋真宗,也不是秦桧。决不会幻想花钱买太平!
诸葛亮认为,以蜀治之弱对魏延之强时,如果蜀不伐魏,那么蜀也必亡,因为是让太平岁月泡软了筋骨兵坐而待亡,还会亡的更快。
而唯有北伐,才能保持弱国斗挥不坠,还有机会算待天下大变,得到变强兵机会。
这样,究竟该不是北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