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49年的正月,魏国少帝曹芳梦到了已故的父亲曹叡,这一梦境触发了他对父亲的深切思念。随着曹叡忌日临近,曹芳决定前往祭拜已故的魏明帝曹叡,而此行将成为魏国历史中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曹芳的大将军曹爽,受到一众谏阻,包括桓范在内,却仍然坚持要与弟弟曹羲一同前往高平陵祭拜。曹爽一行的离开使得曹爽一党群龙无首,为司马昭趁机掌握洛阳城创造了机会。
司马昭借助手中的三千死士成功掌控了洛阳城,然后以太后诏命之名,罢黜了曹爽一党,曹爽、曹羲及其党羽被下台。曹爽得知这一消息后,挟持魏少帝车驾滞留伊水以南,试图寻求反击之机。然而,此时大司农桓范带着大司农印前来劝说曹爽,建议他与魏少帝一同前往许昌,调动天下兵马,以抵抗司马昭。然而,曹爽却拒绝了桓范的建议,最终向司马懿投降。曹爽的这一决定导致他以谋反罪名被杀,成为历史上的悲剧。
回溯到公元239年,曹叡临终前将大将军之位托付给从小与他一同长大的曹爽,并命其辅佐太子曹芳登基。这标志着魏国进入了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时期。然而,曹爽凭借曹氏宗亲身份逐渐壮大,竟一步步将司马懿架空,独揽大权。他通过任命亲信掌握禁卫大权,调动各方将领,最终实现了对魏国兵权的掌控。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爽一党依然牢牢掌握着魏国近半的兵权。
如果曹爽能够听从桓范的劝谏,借助手中的虎符和魏少帝发出勤王诏书,调动东西两线的兵马,或许能够形成有力的反抗之势。司马懿虽然用兵如神,但在绝对实力面前,其伎俩未必能够奏效。曹爽如果选择全力反击,有可能改变局势,挽回败局。
然而,曹爽却拒绝了这一机会,接受了司马懿的招降。这一决定成为曹爽的悲剧根源,最终导致了他及其党羽的覆灭。桓范曾怒斥曹爽,指责他为了自身私欲而背弃了曹氏家族。曹爽的选择让人不禁思考,如果他能够放手一搏,是否有机会反杀司马懿,重掌大权?
综合考虑,曹爽若选择与魏少帝共同勤王,调动天下兵马,或许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然而,他的拒绝使得司马懿得以继续掌握大权,曹爽最终以谋反罪名被杀。这一段历史教训我们,在关键时刻要善于把握机会,决断果断,否则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