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何许人也?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个因失守街亭,最终导致诸葛亮北伐全线溃败的“书生”将军。马谡的名气可谓大矣,《失街亭》、《斩马谡》等古戏弹唱时至今日久演不衰,足可与战国时那个“纸上谈兵”的大将赵括齐名——已成了“志大才疏”的代名词,成了人们讽喻讥责的千古笑柄。
然而,以诸葛亮的盖世智慧和过人眼光为什么要重用马谡呢?虽然此前蜀主刘备曾对马谡下了断语,言“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大用”云云。其实客观而言,马谡确确实实是一个深通谋略的运筹帷幄之士。何以见得呢?《三国演义》第87回诸葛亮南征孟获演绎出了“七擒七放”的千古绝唱,就出自马谡计谋。其时诸葛亮正考虑如何用兵征询良策,马谡经对“蛮方”地理、历史等因素考察,和强敌曹魏形势分析,提出了“但服其心足矣”的心战策略,即为后人称道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高论。第91回诸葛亮欲再次北伐,但深恐司马懿谋略无计可施,又是马谡献“离间计”,使司马懿被魏主曹睿削职回乡得以初战告捷。由此看来,马谡实在是一个深通兵法、谋略出众的干才,诸葛亮重用他也不是毫无道理可言。问题是诸葛亮虽知人但却不会“善用”。马谡凭着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为蜀汉建功立业的热情“愿立军令状”,本也无可非议,但他差就差在没有“实践”经历,没有独当一面亲自指挥战斗的实战经验,因此他的满腹文韬在亲自运用时已是“水土不服”,难以奏效:自大武断、不纳良言、临战慌乱。诸葛亮本该明白这一点,但他却出于对马谡的高度信任,轻率地委以要务,结果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那么,诸葛亮该怎样任用马谡呢?
一、放手使用,逐步培养。马谡识见才高,要想委以大用,就应放开手脚,逐步给他压任务,挑担子,一般任务任由处置,让他理论结合实际,不断有所提高,胜固可喜,败亦不足惜
;
重大任务如守街亭这样的大事,可派他任一身经百战大将副手,先行磨练砥砺,这样经过千锤百炼,马谡必将成为治国经邦的栋梁之材。
二、量体裁衣,因人制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马谡亦概莫能外。若他擅长研究学问,就让他当好智囊、谋士行了,让他安安心心、一心一意出谋划策,纵使他有天大热情想出将入相,一概不允,实则对谁都好,不致丧师失地,身败名裂。
可天不遂人愿,诸葛亮恰恰没有对马谡循序渐进培养,而是爱才心切,拔苗助长,这不是爱他,是真正害了他。马谡的悲剧不光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是号称“人中之龙”诸葛亮用人的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