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登基后急于削藩,逼得湘王举家自焚。
赤手空拳打了天下的朱元璋,能从乞丐一路爬到塔尖,策略和谋划能力必然异于常人。
开创大明帝国后,他也处心积虑琢磨怎么能让江山千秋万代,基业长青。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朱元璋就尤其谨慎,考虑非常周全。精挑细选之下立了太子朱标。在精心培养20多年后,没想到朱标突然感染风寒去世了。
这一下子将朱元璋的缜密计划打乱了。重新考量比较之后,将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太子。
与朱标相比,虽然朱允炆没有治国的经验,但从小聪慧过人,而且宽宏仁厚,朱元璋认为他足以堪此大任。
同时多疑的朱元璋也考虑到朱允炆不能服众,尤其是手握重兵的皇叔们。
所以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都封到了偏远的地方,并下令,这些藩王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私自进京。甚至自己去世时,藩王都不可进京奔丧。
布局细致到这个份上,朱元璋真的是老谋深算了。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果然带着队伍要进南京奔丧。但是受到朱允炆禁令后,只好原路返回。
朱允炆登基后,诸位皇叔的势力都让他感觉压力巨大,因为每个藩王手里的军队都有万人以上,而且没有哪个皇叔是对自己心服口服的,所以总担心他们会造反。
于是朱允炆急切的开始实施削藩。一年之内朱允炆就废了五个藩王,将其降为庶民。而且在削藩过程中,逼得湘王朱柏举家自焚。
朱允炆无将可用朱棣轻松攻入皇城
朱允炆操之过急的削藩让其他几位藩王感到恐慌,看到湘王的前车之鉴,骁勇善战的燕王朱棣不想再坐以待毙,决定起兵造反。
于是以“征讨奸臣,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
朱棣在起兵之前拉拢过封地也在附近的宁王朱权,和辽王朱植,朱允炆也料到这一点,于是也急忙下旨召朱权和朱植进京。
朱植比较听话,立即乖乖到南京复命。而朱权则直接抗旨,加入了朱棣的造反队伍。
朱允炆的正规军虽然是燕王的数倍之多,但苦于朝廷没有优秀的将领,前朝能打的武将几乎都被杀完。
朱元璋晚年时,为了能给孙子朱允炆去除威胁大开杀戒,找机会将大明朝能打的武将全部杀了。经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杀掉的文臣武将多达上万名。
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煞费苦心的铺垫,结果适得其反,让陷入危难中的孙子没有一个可用的将帅。
反观朱棣,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骁勇善战,他自己比手下的将领还能打,在军中的威信极高。
到建文四年时,朱棣已经打过了长江,包围了南京城。
吓坏了朱允炆派大将军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出城求和与朱棣谈判,但朱棣根本不予理会。
好在当时南京城是朱元璋历经二十多年建设的都城,有四重城墙,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并有二十万守军,朱允炆认为足以抵挡一阵子,
哪知朱棣攻城时,李景隆和朱橞竟打开城门迎接,城内二十万大军几乎没有反抗便弃刀投降。原来在出城谈判时,此二人已被朱棣收买,产生勾结。
看到朱元璋留下的地图和密信,朱允炆痛哭流涕悔恨不已
1402年6月,由于守城的李景隆和朱橞的倒戈,朱棣大军顺利攻入南京城。
在皇宫内吓得惊慌失措的朱允炆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一位老太监匆忙献上一个铁盒,说这是朱元璋生前留下的密旨,要求必须在皇城被攻破时才能打开。
朱允炆大喜过望,赶紧打开,发现里面有一张图纸,是皇宫地下的密道。可以从密道逃到城外。
另外还有一封密信,上面写着:“如朱棣造反,可以派人带此信向辽王朱植求助,南北夹击朱棣,可将其击溃”。
原来朱元璋早就料到朱棣有可能会造反,而且他对朱植也非常了解,知道朱植忠心耿耿,绝不会有二心,
而且他将朱植封到朱棣旁边,就是要布局牵制朱棣,一旦朱棣起兵,朱植就可以与朱允炆配合,在地理位置上对朱棣形成前后夹击,以朱允炆看后顿足捶胸,大哭不止。
因为早在朱棣起兵之时,自己担心朱植会与朱棣合作,直接夺了朱植的兵权。也就是说朱允炆把朱元璋布下的救命解药亲手葬送掉了。
痛哭流涕的朱允炆悔之晚矣,只能匆匆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和太监从密道逃走。
朱棣进入皇宫后只看到几句烧焦的尸体,于是派人搜索朱允炆的下落,有人说他已经被烧死,有人说他出家为僧。
朱允炆在没有把握时过于迫切的削藩,没有掌握好尺度和节奏,最终将朱棣逼反,断送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