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很多,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以八万战胜八十万,人数比1:10让我们印象深刻。而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未称帝时,也创造过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其中有一场战役以五千战胜十万大军,人数比更是达到了1:20,那么这场胜利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
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代英明雄主,有统一天下的的远大志向。而秉承着“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柴荣集结重兵,从开封出发,剑指南唐重镇寿州城。
(寿州古战场)
寿州自古就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称,易守难攻。而前秦苻坚率八十万大军打八万,结果大败而归的淝水之战,正是发生在寿州城下。可以说,寿州是南唐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绝对不会被轻易攻破。因此后周军队狂轰滥炸了一个月,依然毫无办法。
柴荣是个好勇斗狠的主,听说寿州久攻不下,立马下令,御驾亲征!后周军队气势也随着皇帝驾临提升到了顶点。而这气势还没坚持几天就又焉了,原来南唐皇帝看到柴荣这不死不休的架势也慌了,派遣大量水军支援寿州城,同时命皇甫晖、姚凤分别从两个方向夹击后周军。后周军一下就陷入了包围,危机四伏。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临危受命。后周军队人数本就不多,柴荣给赵匡胤五千士兵,让他去拔了姚凤的两万大军。尽管人数相差悬殊,这场战斗最终还是赵匡胤胜了,而且他的部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本来这已经算一场奇迹,而和之后的事情一比,这场战役又显得微不足道了。
赵匡胤得胜归来,柴荣高兴之余,却又露出一脸愁容,因为皇甫晖的大军还在另一个方向夹击后周军队呢。于是,柴荣又让赵匡胤去攻打滁州。
攻打滁州和攻打姚凤部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几乎是自寻死路。为什么这么说呢?
(年轻的赵匡胤)
首先,滁州是南唐最重要的几个城市之一,紧挨着首都金陵,作为首都门户,其难攻程度几乎与寿州城不相上下。
第二,滁州守城将军可不是姚凤这类没脑子的指挥官,而是五代著名大将皇甫晖!这个皇甫晖本来是边将出身,整天和当时亚洲最强部队契丹战斗,可以说,这是赵匡胤“出道”以来,遇到的最强对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皇甫晖手下集结了十万大军!这十万人每人吐口唾沫,不说把赵匡胤这五千人淹死,起码也要被吐得怀疑人生,人数差距如此悬殊,怎么打?
赵匡胤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柴荣,他带领五千将士,马不停蹄杀向滁州城第一个关口,清流关。
赵匡胤赶到清流山下就与南唐军队发生了遭遇战,他兵困马乏,怎么敌得过一直以逸待劳的南唐军?首战失利,赵匡胤只得把营扎在清流关下,再寻找机会。
第二天,赵匡胤又带着士兵到清流关下叫阵,而南唐军队固守不理,后周军队一筹莫展。
其实,这只是赵匡胤耍的幌子,暗地里,他派出了大量小分队摸地形。到了晚上,他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带着士兵,趁着夜色,顺着山间小路,悄悄爬上清流山,急行军一夜,绕过了清流关,直取滁州城。
面对“神兵天降”,南唐军队丢盔弃甲,一路逃跑,皇甫晖也吓了一跳,赶紧命令所有部队退回滁州城,清流关防线也不要了。同时他还命令士兵把滁州护城河上的桥全部毁了,把赵匡胤挡在外边。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住后周军队前进的步伐,赵匡胤让后周士兵跳入水中,游过护城河,来到滁州城墙之下。当士兵们游过护城河的时候,他们一下变得精神百倍。于是打开大门,生擒皇甫晖,一举拿下滁州城,取得了以五千胜十万的辉煌成就。
这场战役,在南宋王铚所撰《默记》一书,以及《旧五代史》卷116《周世宗本纪》中,都有详实的记载,其兵力上以少胜多,1:20的比例,在历史上也少之又少,赵匡胤也被描绘成后周的第一战神。不过,今天若我们回过头再看,又感觉疑点不少:
(以一打二十的战争)
第一,说滁州有十万兵马。要知道柴荣本来就是指望赵匡胤去牵制皇甫晖,而皇甫晖的目的也是去解除寿州城之危,那么必然会派兵到各个关口支援,毕竟后周除了赵匡胤之外,李重进,张永德这些大将也不会闲着。这所谓的“十万”兵马多半是分散在各个关口,而真正镇守滁州的,应该兵马不会很多。
第二,赵匡胤的部队真的是机器吗?刚打完仗,又长途奔袭,还连夜偷袭,最后居然下了水洗澡就没事了?按照我们的理解,游泳才是最费体力的。而且皇甫晖好歹也是个凶悍大将,看着别人在游河居然不下令射箭,这也颇多疑点。
当然了,考虑到《默记》和《旧五代史》都是宋人所写的书,其粉饰赵匡胤的成分是肯定存在的。不过,赵匡胤作为宋初一个重要军事家这一点,却也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