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使用象牙和象甲的传统,亦有“象耕”之说,“商人服象”可能就是役使象只。汉武帝平南越获得驯象,以之为祥瑞,交州和岭南象源源不断进入中原,并为世人熟知,象的形象遂与神仙术相结合,象成为长生神兽之一。印度盛产大象,象即进入佛经之中,以白象为尊。汉代佛教入华,佛教中象的造形也开始呈现。佛教影响力不断提升,佛经中关于象的故事和造形亦在中国广泛流传。
自然界中白色大象极其少见,佛教推崇白象,因而产生了与白象相关的造形,这是佛教艺术中比较鲜明的动物形象。白象很少单独出现,多与其他神佛相配。隋唐时期有佛乘白象入胎、转轮王白象宝、婆罗门骑白象、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王等多种艺术形式并行,到五代、宋则以普贤骑白象为主要形式。白象造形虽然来源于佛经文本,但图像的表现形式则繁简不一,呈现多样。白象造形的减少和集中,展现了图像传播中由繁至简、由低辨识度向高辨识度发展的过程。
一、乘象入胎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临产当晚梦到菩萨乘白象入胎,《修行本起经》记:
于是能仁菩萨,化乘白象,来就母胎。用四月八日,夫人沐浴,涂香着新衣毕,小如安身,梦见空中有乘白象,光明悉照天下,弹琴鼓乐,弦歌之声,散花烧香,来诣我上,忽然不现。夫人惊寤,王即问曰:“何故惊动?”夫人言:“向于梦中,见乘白象者,空中飞来,弹琴鼓乐,散花烧香,来在我上,忽不复现,是以惊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