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记录下的瞬间,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游牧民族只是游牧,也只能游牧,从清朝建立,我华夏就开始衰了,近300年呀!看着很新奇,能了解一点清朝人的生活
一对夫妻忙着推碾子。“三寸金莲”小脚妇女坐在碾子旁晒太阳。女人裹小脚失掉半边天。小时候,邻居中有个“伊家婆”,个子很高,比一般的男人都高,一双脚却是“三寸金莲”,走起路来总是摇摇晃晃,她是扶着巷弄的墙壁走的。不明白,穷人干嘛要缠足?不需要下地干活吗?真搞不懂明明都要下地劳作还要裹小脚
那个风谷机我老家有一个,还有一个石碾子,还有木制的织布机,只是不能用了。碾是过去农村碾碎粮食的一种工具,如今都是机械化了,只有老年人用得多点,年轻人很少使用了。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落后生产生活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民心中的永恒记忆。
“碾子,碾盘直径较大,约两米多,、碾子圆形,转动。“磨”靠两片较厚圆石板,上片转动,下片不动磨擦中间“漏”下去的谷物碾碎,上片偏中有一圆眼往下漏谷物。碾子靠圆“滚”转动和碾盘碾压谷物。
一位清朝男士正在桌子上写字工作,桌子底下居然还放了个垃圾桶,这样的办公桌椅以及办公环境,这个在当时也算的上一份白领的工作了吧。
晚清时期,一位正在准备吃饭的女孩,这样的饭菜看似普通,可是在当时来说能吃上这样的饭菜绝对不是一般的家庭了。晚清时期的平民百姓真穷,吃饱都有问题
晚清时期的手艺人,修桶匠。老辈人常说:大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在过去的岁月里,手艺人靠手艺吃饭赚钱养家一人可以养全家,所以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行业。曾经老一代老工匠们的手艺都是一流的、尤其是老木匠的手艺,那叫个绝、老木匠拿出一个玩应、让普通人解、一般人无解。有些老瓦匠,赶车老板,都有一定的手艺绝活。有些手艺丢不得。
挑着担子的男子,他挑的是一辆独轮车。车子挑着是卖的,如安装好了推着走有磨损,磨损了就是用过的,是旧货了,影响卖相,最终影响售价。
数钱的地主也就是土地主水平,当时姥爷是当地首富,金叶子和银票是常带的。
小孩坐在铁折叠椅子上,女人脚也大,那个全家福女子天足,旗人吧。穿的花盆底。满族人不缠小脚
路边一群好奇的百姓。他们盯着看的是洋人的相机,这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绝对是稀奇古怪的玩意。也许这些照相的百姓都没有想到,自己的照片居然留到现在。清朝时期男人头上的大辫子真是丑爆了!
弹棉花的两个妇女,她们应该是婆媳关系,凳子上还坐着一个小孩子,在当时弹棉花是一门手艺活,现在会弹棉花的越来越少了,在那个时候家家都要弹棉花,要翻新或者做被子做棉衣服。
1880年,古观象台及1900年,被联军击毁的朝阳门这么多北京老照片,实属难得,好多建筑再也见不到了,好多人物及风土人情只能在这些照片史料上欣赏,基本都是头回看到的老照片,让我们切身感到了过去人们的生活环境。看看过去的北京城,可惜,有的地方都没有了,只有这些遗留下的照片!
玩耍的孩童,一根木头就是当时的玩具,而且三个人玩的不亦乐乎。
牛车,这辆牛车的车轮比旁边的女人都要高。
两名轿夫在路边休息,相片背景是连成一线的三层楼房,至少有上百米长,而且好像都是江景房。
鸬鹚(鱼鹰)吞不下鱼的机关不在鸬鹚口中,而是在脖子上套一个铜圈(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铜圈的直径和鸬鹚脖子差不多不影响吞咽小鱼和食物,但大一点的鱼就过不去了。鱼鹰是经过训练的加上铜圈这个制度保证,就能有效地配合渔夫捕鱼!
抓虱子,在那个时候的人们留着长辫子,经常不洗头,而且卫生条件比较差,所以身上头发上都会长满虱子,
1902年,一个老宫女领着两个小宫女,太珍贵了!
晚清老照片:晚清时期,妃子和格格的合影。光绪的妃子们,这些都是满人中的精华美女,天姿国色
光绪皇帝真可怜,一生被后宫势力压制,还要与一群丑女为舞,唯一的美娇妻珍妃又被死老太婆慈禧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