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最牛的王爷,终生受到优待,儿子当了皇帝,孙子也是皇帝
在古代,大臣们之间的差异,除了官职外,更重要的还是爵位。从西周定了5个等级以后,历代往往都有一定变更,但大体差异不大,无非也就是级别数量方面有点改变,授予对象也都是皇室成员和大功臣。比如唐朝,由于宗室很多,皇帝的儿子们一般是“X王”的一字王,而旁系的则是二字王,以表尊卑。至于大臣,通常也就是公爵级别,很少有能授予到“郡王”乃至“王”的。
清朝虽说基本上继承了之前汉族王朝的规矩,但也有自己的“创新”,这也体现在爵位上。非皇族基本还是五等爵那一套,宗室的规矩就要多很多了。清朝的皇子们,除了某些倒霉的政治斗争失败者,大都能拿到“亲王”这个头衔,这和汉人政权没有区别。不过,由于爵位每传一代就会降一等,事实上这个头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值钱。
在“亲王”之上,还有级别更高,人人钦羡的“铁帽子王”,他们的爵位是可以一直传承下去,不会隔代降级,可见地位之尊崇。清朝持续了近300年,这个爵位也就有12人拿到,其中8人是清初的功臣,其余的4个则是出于恩封,是后来的皇帝们授予的。他们不光有殊荣,甚至还能在太庙中受到供奉,即便是后世子孙,往往也是朝廷重臣,地位比很多正牌皇子都高。
不过,这个爵位也相当危险,颇有点像“丹书铁券”,听起来很好,但实际操作还得看朝廷斗争和皇帝的想法。比如礼亲王,才被传到第2代,就因犯罪被降到贝勒,到第4代才由一位优秀的旁支接替,重新恢复铁帽子王爵位。而郑亲王更是在第一代生前,就被顺治帝降成多罗郡王。至于大名鼎鼎的多尔衮,他死后不久更是被剥夺了爵位和一切哀荣,到乾隆时期才得以平反。
8个大功臣几乎都不太好过,后面的4个也差不多。雍正最关爱的弟弟怡亲王,以至于专门下旨来保护他的家族,他的后人中照样有被处死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光绪时代的庆亲王,爵位只有一代。至于恭亲王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干臣,他也是一直遭到慈禧的猜忌,不能触摸到多少权力。然而,依然有这么一位铁帽子王,他不仅终生被优待,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辈还连连当上皇帝,可谓是碰上极致的运气了。这就是奕譞,钦封的醇亲王。
奕譞是道光的第7子,由于父皇去世时他才10岁,虽然平日里也算是得宠,但很明显和皇位没关系。谁能想到,所有人都没把他当回事,而他没能坐上的皇位,却接连被他的子孙坐上。他的哥哥咸丰只留下唯一一个儿子同治,偏偏同治帝去世得也很早。
奕譞血缘算是比较近的,而他的嫡福晋又是慈禧的亲妹妹。于是,出掌大权的慈禧为了继续向朝廷施加影响力,就选择奕譞的次子,同样也是自己外甥的载湉,过继到咸丰名下,是为光绪。就这样,本来只是个普通郡王的奕譞,一下子就成了朝廷的大红人。
奕譞在政治上没什么太多才干,但始终谨小慎微,一直跟在慈禧身后,作为她手里的一把刀。慈禧先安排他掌握了京中的步兵营,突然掀起政变,推倒了咸丰留下的8个顾命大臣。慈禧自然是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权力,奕譞也沾了光,不仅享受特殊礼仪待遇,继续掌握军队实权,还在后来加封为亲王。
奕譞起初并不乐意自己的孩子当皇帝,他深知太后的权力欲有多大,那个皇位有多凶险。可他拗不过西太后,大哭一场后还是交出了儿子。在光绪登基后,他主动辞去一切职务,以此换来了世袭传承的铁帽子王。他还能进宫照顾儿子的学业,甚至还能领到双份的俸禄,可见慈禧对他的赏识。
相比之下,才华出众的奕訢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同样是铁帽子王,也参与了政变,但很快就遭到慈禧的猜忌,被赶出了军机处。这时,掌握军机处的是礼亲王,但慈禧特意要求他遇到大事要先与奕譞商议。尽管光绪始终被管得很严,但奕譞从没丢失过慈禧的信任。光绪16年,他安然病逝,得到了所有王爷都没有的待遇——两宫亲自前去祭奠。
光绪同样没有留下子嗣就去世了。于是,慈禧又指定人选,也就是后一代醇亲王的长子,也就是宣统帝溥仪。这位铁帽子王子孙两人都是皇帝,可谓是清朝最牛的王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