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循环往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朝代更替之初,常常需要应对各种强势势力的挑战。无论是汉朝对抗匈奴、秦朝面对六国,还是隋朝时期面对南北的挑战,每次历史的重演似乎都带来了新的变数。然而,在这些历史循环之中,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考察隋朝时期,特别是隋文帝杨坚治下,他面对的敌人似乎并没有让隋朝陷入尴尬局面。相比之下,其他朝代为了对抗外敌,曾付出巨大代价:汉朝边民惨遭屠杀、公主被迫嫁匈奴等。然而,隋文帝杨坚似乎凭借丰富的治国经验和对边疆问题的独到洞察,并未让隋朝在外敌压力下陷入困境。
隋朝成立于公元581年,杨坚本是北周重要官员,曾掌控北周权力。这使得他对应对周边敌人拥有更为充分的准备和经验。在此时期,突厥势力并不弱小,借助南方技术和中原长期动荡,突厥甚至达到了巅峰。史籍记载,突厥“西破献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在北方占据广阔领土,拥有雄厚兵力。北周也曾不得不向突厥交纳岁贡。
然而,杨坚对这一现状颇为不满,同时对应对突厥已有具体战略构想。他即位后立即停止岁贡,迎接了突厥对隋朝的直接挑战。面对突厥的侵袭,隋文帝采取了两个主要措施。首先,派遣大将对突厥进行反击,击退了他们的直接进攻。其次,为了应对长期威胁,隋文帝修筑了长城和城堡,加强了边境防御。
然而,隋文帝并不满足于此,他采用了更为高明的战略:“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在于分化突厥部落。与中原的郡县制度不同,突厥采取部落制度。权力集中在大部落首领手中,这导致了草原环境的恶劣与政治体制的不稳定。突厥的真正权威往往并非大汗,而是这些大部落的首领。因此,隋文帝通过交好距离遥远的小部落,打击距离近的大部落,实施了一种分化策略。
更为重要的是,“离强而合弱”的战略。隋文帝通过自身力量削弱突厥内部实力,鼓励资助小部落挑战大部落,分化突厥的统一战略和战斗力。隋文帝的这一操作引爆了突厥内部矛盾,部分突厥投靠隋朝,另一部分与之抗衡,甚至相互冲突。隋文帝一直保持这种战略态势,像父亲般关怀投靠隋朝的突厥人。
例如,公元587年,隋朝支持了突利反叛,这导致了突利可汗实力受损,突厥内部矛盾激化。此外,隋炀帝甚至为突厥启民可汗病逝“废朝三日”,以示哀悼,使得突厥民众对中原的天子产生了敬畏,也因此对反叛隋朝的突厥贵族感到憎恶。这种策略导致了突厥内部争斗的激化,使得隋朝不至于受到突厥的大规模围剿。
因此,隋文帝在对付突厥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分化内部实力、分化部族、维护投靠隋朝的突厥人。这些策略使得隋朝未受到突厥的严重干扰,使得突厥内部陷入了剧烈的内部冲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