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昕史说
编辑/艺昕史说
1976年9月9日,这一天,举国悲痛,全国上下都弥漫着悲伤的情绪。这一天我们敬爱的主席毛泽东,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离开了他一手培养的新中国,离开了他最亲爱的人民,他的去世举国悲戚,全国人民都十分的悲痛。
在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放着一尊主席的雕像。白玉雕刻而成的主席看起来慈眉善目,他手里拿着最爱的书籍,眼神坚定的目视前方,指引着中国革命的方向。
鲜花簇拥着主席的雕像,就像主席站在人民之中,人民永远簇拥着主席。
而这样一座雕像,曾经险些被拆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席的遗体保留
主席生前曾经留下遗愿,希望自己被火化安葬,死后融入祖国的大江大河。
而党中央一致认为,应该将主席的遗体保留,因为这不只是毛泽东,更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一个方向牌,这对后世的人也是很宝贵的。更何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值得被赞颂被万世敬仰。
于是几经讨论,就决定在北京修建一座毛主席的纪念堂,将主席放在水晶棺中,置于纪念堂里。
制作主席雕像
韩福裕是主席多年的警卫员,所以在主席的雕像制作的时候,被任命为主任。
在纪念堂放置一尊主席的雕像是很重要的,这可以让前来瞻仰的人们亲眼目睹主席的尊容。
于是各个地区的美术工作者集结在北京,为主席的雕像制作准备着。
几个月的辛苦设计,雕像组设计了几百个草稿,更是对各地送来的草稿仔细的甄别,评定。
站着的主席更英武,可是主席喜欢深入群众,喜欢坐在人民之中,那么应该采用坐着的姿态。这样的讨论每天都在上演。对于主席雕像的所有细节,众人一点都不敢马虎。
最终确定了两个方案。
一个是双腿放平端正的坐着,这体现着主席的英武形象,但是又有人说这样显得主席不够亲近自然,违背了主席深入人民,热爱人民的心。
另一个版本是主席上腿交叉,随意的坐着,有人认为太过随意,不够正式。但是韩福裕却激动的说道,这和主席一模一样。
于是就敲定了这个版本,而后又选定了北京房山出产的汉白玉,温润典雅最是合适。
几十个专家也夜以继日,终于在主席纪念堂落成之前将主席的雕像雕刻完成。
专家建议拆除,韩福裕一句话解决
一座随和温润的主席肖像矗立在纪念堂,背靠祖国大地的绿水青山,主席双腿交叉,眼神悲悯温和,看起来很是和蔼可亲,栩栩如生。
可是有一部分专家认为,慈爱有余,但是不够庄严肃穆。
于是专家们紧急准备,但是距离纪念堂开放时间已经很近了。
于是专家们就紧急又制作了一个端坐的毛主席像。
可是重塑一个时间不等人,如果耽误开堂时间岂不是得不偿失?
于是韩福裕灵机一动说道,摆上鲜花试试。
几百盆鲜花紧急运往纪念堂,当鲜花簇拥着毛主席的雕像,遮盖这他的下半身,这个小小缺陷也就掩盖过去了。
于是纪念堂如期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