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海横流、群雄并起的乱世纷争的局面中,一个群体的领袖想要挽救所在组织的命运,既要依托于他掌握的力量和外界形势,也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智识才干。
历史上,能够革除百年王朝的积弊,复兴帝国的,不是没有先例,刘秀、张居正、雍正就是成功的案例。不过,大多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屈原的美政、吴起的革新、王莽的新政、王安石的变法等等,都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
那么,我们就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分析一下光绪有没有可能夺回大权,进而挽救清王朝。
首先,我们来看看光绪所面对的外部局势。
清末,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紧跟着平定太平天国,甲午海战失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相继签订,清政府的国库早已为之一空,民众也早已不堪重负,税基溃烂。没有钱,就养不起军队,维持不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清政府根本无法继续统治下去。
在清政府财税体系沉疴日重,面临崩溃的时刻,为了能长久的攫取远东利益,英政府派遣了专员罗伯特·赫德,接管了清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重整了税制。经过赫德的改革,清朝国库收入逐渐丰盈。从1861年的496万两,逐步上升到了1887年达到了2050万两。除了偿还列强的赔款和利息,竟然还有结余,来支撑清政府的开销。因为赫德的努力,清政府得以多续命半个世纪之久。
帝国的崩溃始于财政体系的崩溃。在任何国家,财税系统都是极为强力的系统,甚至超过军队、警察等系统。到了光绪时期,清政府的经济命脉早已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被英国为主的列强把持着。一个连钱袋子都不在自己手上的皇帝,想要振兴帝国,谈何容易。
在地方上,汉人督抚们的权柄日甚一日,各行省的兵权,财权,人事权渐渐从清政府手上流失,直至不可挽回。清政府掌控的武力之衰微,已经到了立国以来,最严重的时刻。
另一方面,在舆论上,光绪也面临着近乎无解的难题。从嘉庆时期的天理教,白莲教,太平天国,到清朝末期的革命党,清朝内部面对的叛乱和挑战就没有消停过。
到了光绪时期,经年累月地惨败于列强,已经让清政府统治的法理基础荡然无存。革命及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掌握当时舆论的官僚、开明士大夫、学生、读书人、买办和小资产阶级们,都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帝制不可持续,大清迟早要完,几乎成了各个阶层的普遍共识了。只不过此时掌握清朝大权的还是慈禧,骂名有她顶着,难办的事情有她愁着。光绪得以一门心思地想着夺回大权,对于夺取大权后,如何振兴大清,光绪不仅没有可实践的策略,恐怕连靠谱一点的想法都没有。
接着,我们再看看光绪本人的人品才干。
据说,有一次慈禧带着光绪,走到瀛台边上的时候,慈禧因为被一阵小风吹拂,而剧烈地咳嗽了起来,几乎咳得喘不过气来。光绪皇帝虽然立即做出了惶恐担忧的神色,连连问候,一副孝顺的样子,但是慈禧及身边的太监们,还是从光绪脸上及眼中看到了掩饰不住的喜悦之色。
即使到了两人矛盾已经不可调和的地步,即使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光绪还是没有多少长进,连掩饰自己情绪,这种对上位者来说最基本的本事都没有。以这种隐忍功夫,真让他重新掌握权柄,只怕立即就可以将慈禧苦心维持的平衡打个粉碎。
再看看围绕在光绪身边的帝党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都是满腔热血的学者,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和学堂,却没有多少执政经验,也没有掌握强大的武力,更缺少财力支持。
最严重的是,他们缺少对变法残酷性的认知,对即将面临的反扑几乎毫无准备。戊戌变法维时百天,既没有严密坚强的组织,又缺少民众和地方势力的支持,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还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依托这样的队伍和班底,光绪有什么资本叫板慈禧,挽救大清?指望这样一位既缺乏政治智慧,又缺乏自知之明的皇帝,想要在这种险恶局势中挽救大清,更无异于痴人说梦。
再次,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却也是位可怜的皇帝,帝国江河日下,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他身边聚集了一群人,形成了帝党,可是无心也无力从慈禧手中夺回大权,只能耐心等着慈禧死掉。
因为光绪和慈禧因为权力之争的矛盾,导致慈禧身边的利益集团,和光绪身边的帝党,两者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后党集团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他们不敢让光绪死在慈禧之后。而慈禧如果心软没有杀掉光绪,那帝党掌权之后,也必然会对后党反攻倒算。光绪连保证自身安全,阻止帝党、后党内乱,延迟清朝分崩离析都做不到,更不要提挽救大清了。
所有改革,都是因为激化了矛盾,且无法抵挡反对者的反扑而失败。内部的革新,从来都是从既得利益者手中夺食,而改革的成本通常都会被转嫁到最底层最脆弱的民众身上,加剧阶层的割裂,并且打破本来就已经十分脆弱的平衡。
改革者如果不能尽快的形成改革的支持势力,往往就会激起旧势力的强烈反弹,引发内部的剧烈斗争和分裂。 张居正能够改革成功,是因为他得到了神宗的完全授权,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权威之盛,有甚于皇帝。而张居正本身,也是饱经官场历练,对于经世济民之道,极有见地,他本人,更是少年成名,天资颖悟,敢于任事 ;
雍正能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改革成功,是因为他从九子夺嫡的血腥争斗中磨砺出来的,且清朝武力未衰,国势鼎盛,雍正大权在握。即使如此,他以实权皇帝推行各种改革,也仍然阻力重重,堪堪功成;
刘秀能光复大汉,除了拥有皇室宗亲的身份可以正名分的先天条件,也有更始政权立足未稳,人心未定的外部环境,更得到了名正言顺的持节平定河北的大好时机。除此之外,刘秀本人的心志、气度和才干,也是旷世人杰的级别。
而可怜的光绪皇帝,不要说财权、人事权和武力,他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他一生的所行所为,更像是孩子气一般的意气之争,即使没有被慈禧毒死,他也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朝帝国。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