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古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朱棣统治时期。初期,明朝定都南京,后朱棣挟持皇子,入主北京,宣称此地为“龙兴之地”,正式将首都迁至北京,紫禁城由此成为“天子守国门”的象征。其建造融合了建筑学、阴阳学等多种技术,至今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随着历史变迁,清朝统治者仍将紫禁城作为皇宫,见证了整个清朝的兴衰。这段历史被拍摄成清宫剧,激发了人们对故宫历史的兴趣。然而,细心的人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这座宏伟的宫殿似乎缺少一个基本设施——厕所。面对数以万计的宫廷成员,古代紫禁城中的方便之事究竟是如何解决的呢?
明代初建紫禁城,秉持着高端、精致、上乘的原则,全城建筑材料无一不是精心挑选,工匠们全力以赴,国库不吝支持。然而,300年过去,清朝继承了这一宫廷建筑,城中出现了一些损坏和倾圮,为此清朝皇帝再次对紫禁城进行扩建和修复。
紫禁城的辉煌时期,占地72万平方米,七十多座大殿和九千多间房屋,宏大的规模堪称空前。但有细心者会惊讶地发现,这座宫殿竟然不设厕所。然而,人人都有生理需求,特别是宫廷里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皇帝作为宫廷最高统治者,除了处理国家大事外,生活中的琐事也有专人伺候,包括方便之事。皇帝如厕,被称作“官房”,类似现代的马桶,不过没有下水道,而是使用“恭桶”。恭桶是一种低矮的圆桶,中间为排泄空间,四周包裹柔软的棉花和丝绸,确保舒适度。如厕结束后,由小太监将“恭桶”拿出清洗,并换上新的备用。
不仅皇帝,后宫的主子们,太后、后妃、皇子、公主等也享有相同待遇,均有专人伺候。然而,在宫廷中,这些特殊待遇的人占据少数,主要是宫女和太监,他们又是如何解决方便问题的呢?
这些宫人通常居住在偏殿,附近设有耳房,成为他们解决生理问题的地方。但这些方便区域并不像皇帝那般精致,而是采用简单的恭桶,木制材料具有极强的防水性,解决完问题后,同样由专人处理。
那么,这些排泄物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宫中人员有着明确的分工,宫女、太监中最底层的负责最为脏、累的活,包括恭桶的清洗。一旦皇宫成员解决完,这些宫人就会集中清洗恭桶,污物则由专人运出宫外,这些负责运输的人被称为“净军”。
紫禁城没有设置厕所,但皇室却安排了一套“流水线”解决方便问题。官房和恭桶的设计与运作,保障了皇室成员的特殊待遇,同时也避免了宫廷出现卫生死角。这种古人的智慧和对细节的处理,展现了上层社会特殊生活的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