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飞鱼服、绣春刀和草鞋,明朝鞋履制度下,连锦衣卫也只能穿草鞋?
创始人
2025-07-18 04:01:56
0

锦衣卫,一个让人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大众熟悉在于它是明代古装剧中他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剧中表现阴暗,险恶时都以其为引;陌生在于其诞生于距今约650年前的明代,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是一个服务于皇权的特务机构。

一谈到特务机构,其对大众总是天生带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无论是近代国民政府的中统,军统;还是清代雍正时期的粘竿子处,明代的锦衣卫、东厂,西厂,我们都对其感到异常陌生。

其实当今大众对于锦衣卫的衣着印象大都是正确的,因为明代距今较近,且历史上留下了如《出警入跸图》的图画史料,故影视制作者在服化道方面可以有所参考。

但试想,一位执勤时身着飞鱼服,腰饰绣春刀的基层锦衣卫,在外出时却只能穿一双草鞋,这是多么违和的一副景象呀!而这一切,都因于明代服饰制度中的鞋履制度。

一、明代鞋履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明代鞋履制度属于明代官服制度中的一个小类,因此,说到明代鞋履制度的历史背景时,不得不谈一下明代官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1、时代整体历史背景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创立,起初定都南京,后由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的创立者是一群农民起义军,与之前历史时期的农民起义军所不同的是,他们是一群带有民族主义的农民起义军。

这源于他们的反抗对象——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体统治者是少数民族的统一封建王朝。

以往历史时期出现的以少数民族为统治主体的政权都是割据政权,以往历史时期的大一统的封建政权都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统治民族的。

元朝的出现也让地方农民起义军自带一种民族主义属性,因为他们所反抗的是异族统治者。朱元璋在击败同为农民起义军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之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令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挥师北伐,攻占大都,建立了大一统的明帝国。

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进军口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明代创立者自带民族主义属性,这也为其建立政权后创立官服制度打下了基础。

2、服饰制度的产生背景

提到明代的服饰制度,就不得不提到元朝。元朝,1271年由忽必烈创建,定都大都。起初,元朝只是大蒙古国所属几大汗国中的一个,但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大汗之争后大蒙古国就分裂了,几大汗国之间互不归属,甚至有冲突发生。

这时的元朝正式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己的大一统王朝。许多人会将元朝与后来的清朝相比较,认为其都是少数民族为主体统治民族的封建统一王朝,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汉民族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也就是俗称的汉化程度不同。

而这一点就决定了两者的统治是完全不同的,从统治时间也可以看出,元代,1271年~1368年,统治不足百年;清代,1636年~1912年,近300年的统治。

元代的汉化程度低也造成了元代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现象,汉民族自古以来的封建礼仪传统,衣装服饰制度不再被遵从,各个阶层的群体衣着混乱,服饰制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因此,恢复汉民族传统服饰制度也成为了明代统治者恢复汉民族统治的一个标志。

明代统治者希望恢复自唐代灭亡后再未出现的汉民族大一统的统治,而宋朝只能算作割据政权,这种恢复是全面的恢复,无论是军事,政治,文化,疆域,大区域地位等。而恢复服饰制度正是这种全面恢复的一种表现。

但由于这种恢复前代的思想,明代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一个内敛,缺少创新的朝代,这也在明代的鞋履制度中有所体现。

二、明代鞋履制度的具体内容

1、朝代性格决定鞋履特性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曾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评价明为: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书中所描述的明朝确实符合这个评价。

在那个时代,明成祖朱棣成了时代的异类,他那种与生俱来所带有的开拓,开放,征服一切的欲望与明代格格不入。他所追求一生的北伐在他死后也很少进行,大都因劳民伤财为由被拒绝。

“帝既北狩”——甚至在他死后数十年后,他的孙子竟然因北伐被蒙古人所捕获,土木之变让有明一代对北方的整个战略态度变得消极起来,在明中后期,边防长官竟与蒙古人有了联姻这种微妙的关系,这明显背离了朱棣积极的北疆政策。

至于朱棣被后世所称颂的下西洋活动,在几代后也被停止,海图也被当时的统治者所焚毁,理由也是劳民伤财。类似的事件很多,朱棣一生的功绩被后世一一用行动否定,内敛,自省,缺少活力,整个大明好像阴郁的天空。明代的百姓好像也接受这样的统治,甚至于反感朱棣这样的皇帝。

《儒林外史》中曾这样描述百姓对明成祖的评价:“哎,这日子咋越过越怪了,洪武爷的时候这点粮食能酿十升酒,咋到永乐爷的时候就只能得八升了?”

统治者选择;百姓接受,内敛、自省成了明的性格,明的性格影响了明代的鞋履制度。

2、明代鞋履制度

明代时的服装有很多种,具体分法大体有两类,一是根据穿着者品级分,二是根据穿着场合分。由于鞋履相对于其他衣装较为简单,分法两者结合,并未泾渭分明。

官员与百姓鞋履最大的不同是官员可以穿靴,而一般百姓则不可以。以下几种情况下百姓可以穿靴:读书的儒家学士和普通的儒学生可以穿靴,明代继承了汉与宋时的传统,推崇儒学,对其他学派有所排斥,其中王阳明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心学。

较尉力士在执勤时可以穿靴,这也是锦衣卫为什么在平时穿草鞋的缘故,基层锦衣卫并未拥有品级,他们只有在执勤时可以穿靴,在非执勤或外出时只能穿着百姓穿着的草鞋。

至于最底下的庶民,商人贾吏,街头游荡的小艺人们更不能穿靴,只能穿着皮扎,类似于近代的绑腿形式,只不过用牛皮代替绑布。

但考虑到全国各地气候的差异,有时因为气候原因不得不穿靴,此时就只能穿一些靴的类似鞋履,如在天寒地冻的北方,普通人被暂时允许穿用牛皮制造的直缝靴,在南方,因为潮湿炎热的气候,普通人被暂时允许穿毡靴。

在祭祀时官员们会穿舄(xi四声)舄是当时最为尊贵的鞋,是一种重木底鞋。皇帝穿的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皇后有赤、青、元三种。

此外,还有样式富贵的福字履;在下雨时专门穿着的雨鞋;乡贤们经常穿着的镶边云头履;南方劳动者经常穿着的蒲鞋;妇女所穿的尖头弓鞋等。

鞋履制度只是官服制度中的一个极小的部分,它虽小但无不时时刻刻体现着整个明代官服制度的特点。

三、明代鞋履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众所周知,明代灭亡后有女真人建立了清朝,清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因此,受明代鞋履制度影响最大的正是清代。清代的鞋履制度大体与明代鞋履制度类似,但清的统治主体民族为满族,因此在明代的基础上也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元素在其中。

但鞋履制度只是官服制度的一个小类,在清代末期,中央统治者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加上外部入侵,民间对鞋履制度的遵从性越来越弱,在外来思想和舶来品的影响下,中国民间的鞋履样式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

总结:

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一个锦衣卫外出时为什么只能穿草鞋的问题引出了整个明代的建立的背景,汉民族被压迫许久,明代建立者急需建立传统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治民族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故开始在官服制度方面恢复汉民族传统制度,扭转元代之后“礼崩乐坏”的局面,显示自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决心。

而传统汉民族鞋履制度正是整个官府制度体系下的一个小分支。又因为这种急于恢复汉制的态度,造成了整个明代的时代特性——内敛,自省,缺少创造力,这种时代性格又进一步反哺体现在了明代的鞋履制度上。

参考文献

《明史》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儒林外史》——吴敬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茶叶跨国邮寄到波兰全攻略! 谁说喝杯中国茶,就得飞回老家?波兰的朋友、留学生、华人圈,想念铁观音、龙井、普洱,真的没必要把嘴馋憋...
武汉一男子因刷单“操作失误”被... 只差一步,5.62万元现金就落入了骗子的口袋了!7月14日,武汉李先生本想靠“上传图片”轻松赚佣金,...
原创 刘... 引言 刘伯温是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谋臣,许多人都给予他非常高的评价,杨守陈在《重锓诚意伯文集序》中就...
原创 为...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唐朝,说到唐朝大家并不陌生,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繁盛的一个朝代,当时的唐...
原创 常...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抗日名将吉鸿昌临行前写下的一首气...
原创 刘... #头条创作挑战赛# 接上篇:王莽篡汉和汉武帝有关嘛?本想限制丞相的权力的他,为何会培养出一个比丞相更...
原创 西...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她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范蠡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原创 张... 张仪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以“横”抗“纵”,使各国...
原创 中... 一个国家从诞生到灭亡,就像人一样,有蓬勃发展的青年时期,也有垂垂老矣的王朝末年,就像人过了四十岁以后...
原创 华... 斯拉夫民族的巅峰时期,绝对是苏联称霸东欧的时刻。那时候以苏联为首,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