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俄战争的结果,很多读书不仔细的人非要哭着喊着给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磕头,认为别管日本人如何混蛋,至少它们赶走了俄国人。它们不知道的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十年后的1915年,东北的土地上尼古拉二世的兵还是比袁世凯的兵多,如果不是沙俄自己崩溃,奉系军阀的势力还真没法进入哈尔滨等地。
沙俄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得尸山血海,但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从中国身上割肉,它们都是实力派,都知道满清东北老家的土地很大很肥,它们一口吞不下,它们又不能一击KO对手,因此它们像吃西餐分蛋糕一样达成了切割中国东北的秘密协议。1907年、1910年日本、沙俄签订了《日俄协定》、《日俄密约》分割了东北的土地,合约规定北满和北满铁路(包括中东铁路,也包括满洲里等地的铁路)依旧是沙俄的势力,日本得到了南满和南满铁路,还强制规定了俄军在外阿穆尔军区和中东铁路的驻军标准。
按照日本和沙俄达成的协议,中东铁路每公里(最早是朴茨茅斯和约的规定)配置俄军15人,沙俄在北满铁路沿线可以驻军4万8000人。就像沙皇前辈们自诩的那样,尼古拉二世也觉得边境线上两边都是自己人睡觉才安稳,他在中俄边境线上部署了2万5000人的边防军,这些部队分为三个混成旅,每个旅两个步兵团(每团3200人),两个骑兵团(一个团600人),外加一个炮兵旅。沙俄边防军火力和人员编制都和北洋六镇两个镇的兵力相当,可当时北洋六镇中只有第三镇被徐世昌带到了东北,在奉天驻扎,只能在吉林剿匪逞威风,如果俄军的边防军杀过来曹锟和吴佩孚可是凶多吉少。
沙俄在东北的驻军还不只是边防军,沙俄在铁路沿线还有专门的铁路卫队旅。这个旅下辖6个2400人的步兵团,总兵力是15000人,它的防区遍布北满铁路,长春、哈尔滨、满洲里等地的铁路站就是它直接驻军管辖,沙俄骑兵数千人时时刻刻巡视东北的铁路,俄军步兵则保护车站。铁路卫队旅不负责铁路线上的日常治安工作,沙俄专门调了3000多名铁路警察,北洋六镇和张作霖的士兵见了他们也只能乖乖买票。在辛亥年前后,沙俄在东北有4万人、三个师的兵力可以动用,是北洋六镇可用兵力的一半。
清军在东北的还有一支新军主力,那就是第二十镇,二十镇的驻地是奉天和新民一带。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时,这两支部队都被调到河北等地,整个东北空门大开。满清在东北编练的新军还有第二十三镇,这是旧式武装改造而来的部队,它的战斗力很差,在清末民初的风云时代少有人知。东北还有土匪、保安队改变的张作霖等人的武装,他们大多在日俄战争中拿过沙俄的资助(张作霖当年就是给俄国人当间谍,被日本人抓获的),如果俄军在辛亥革命时突然进攻东北,他们的立场可很难说。
武昌起义爆发后,尼古拉二世也一度很兴奋,急忙向东北增兵15000人,想要浑水摸鱼,只是当时外蒙的难度更低,他才没有重开独启东北攻略。外蒙得手后,尼古拉二世继续向东北增兵,到一战爆发前,整个东北已经有俄军7万做人仅仅在哈尔滨就有俄军3万人。同时期袁世凯的部队有多少呢?1915年奉天的中国军队主力是第20师、第27师和第二十八师,第27师是张作霖的起家部队,但是它的兵力只有8600人;第28师7500人,这支部队后来并入张作霖集团;第20师就是清末的新军第20镇,它才是民国初年奉天最能打的队伍,被袁世凯调入关内进行护国战争;此外奉天还有右路巡防和中路巡防两部分人马,总兵力是8800人。奉天省还有一个骑兵第二旅,它的兵力是1400人,还不到哈尔滨至满洲里沿线俄军骑兵的一半(2945人)。
整个奉天省只有野战兵力3万8300人,东北其他两个省也好不到哪里。吉林的中国驻军是第23师12400人和吉林混成旅3000人,总兵力15400人。黑龙江的中国驻军是陆军第一师9000人,外加骑兵第四旅的5000人,总兵力1万4,000人。1915年前后东北三省袁世凯的部队一共是67,700人,数量比沙俄驻军还要少一些。
俄军在哈尔滨等地还集中了大量炮兵,修建了大量永久炮台。在军事技术上俄军也领先于北洋军,奉军就是依靠白俄佣兵的炮击才在山海关大获全胜,俄军骑兵和肉搏冲锋都比北洋军强,炮弹数量更是一个数量级。好在俄军参加了一战,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下台,他派到中国的边防军和护路军要么散伙,要么回国参加了内战,整个北满铁路只剩下2900名俄军。北洋军这才壮着胆子,收回了不少权利。沙俄势力退出东北,一战和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