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嬴政的“焚书”,大家都会大骂这位皇帝是不是和有文化的人有仇啊?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一位皇帝,真的就和读书人“不合拍”,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后来,不过在寺庙里做和尚时,认识了一些字罢了。可能是其本人知道自己文化底子弱,所以,这种“自卑”发展到了顶峰,居然成了他杀人的理由。
由于,对于自己身份的“忌讳”,朱元璋当权后,禁止他人提及他以前当和尚的历史。所以,他对于“光”以及“秃”这类字眼就非常讨厌,连带“僧”字,“生”这个同音字,也遭殃了。另外,朱元璋可是在红巾军做过小兵的,这在后来,也不能被人提及。
由于,红巾军被叫做“红贼”、“红寇”,于是,这几个字,也不能出现在这位皇帝的眼前。也许是朱元璋自己做过“贼”,所以,对于那些“贼”人还是蛮袒护的,这恐怕也是明朝海盗盛行的原因吧。“则”和“贼”是同音字,但是,不同意思,而朱元璋,却不管这些。
这其中,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就因为“作则垂宪”,将命给弄丢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最惨的当属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因文章中有“光”和“则”两字,被朱元璋认为不仅骂自己是和尚,还骂自己曾经做过贼,结果,这个人就被株连九族了。
朱元璋除了“抠”字眼外,还“抠”文章中的词和句子。大多都是将谐音的词歪着想意思,他会将“帝扉”理解成“帝非”,会将“式君父”想成“死君父”。可怜这些学问人,就因为下笔前,没有“换字”多想一想,就丢了性命。朱元璋在看奏章时,估计大部分时间,就在琢磨他的大臣们,是不是变着法“骂”他。
可见,没有学问也是挺可怕的,一旦碰上自己不能理解的,就会理所当然地往“坏”处想,然后,将人杀了他才放心。对于自己的臣民,朱元璋随意取人性命,倒也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外国人”,朱元璋也是一样不管不顾,真正是“任性”而为。
朱元璋相信佛教,所以,印度高僧释来复得到了朱元璋高规格的招待,两人还成了好友。只是可惜,这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释来复估计也没有了解到他这位好友的“忌讳”,在回国后,就写了一首诗,来感谢朱元璋: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阙下彩云移雉尾,座中红茀动龙光。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诗中用到了二字“殊域”,其实,就是说他本人很惭愧,没有出生在中国,本应是自谦的意思。但是,在朱元璋的眼里,就是另外的意思。“殊”由“歹”和“朱”组合而成,这位皇帝居然将此字理解为是说他无德无能,一怒之下,将释来复斩首了。这可是一个大事件,一度引发中印两国外交局势的紧张。
字用错了,命会没有;词用错,命也会没有,文人简直就是活在“高压”之下。
其实,这只是朱元璋想“降服”读书人的招数,他认为有文化的人太厉害了,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固,便一个劲用这种“粗暴”的方式,来治理文人。
哪知,他越是这样,那些文人们越是不将他放在眼中,甚至,宁愿为民,也不愿意去朝廷为其服务。当然,朱元璋不会放过这些有“节气”的文人,他认为这天下都是他的人。所以,你们不愿意为官,就是和我作对,当然,作对的下场只有一条路:“死”。
对于这些拒绝做官的人,朱元璋惩治的手段也是“令人发指”,基本上都是满门抄斩。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告知其他人,不要效仿这种举动,但是,依旧有文人就是宁愿赴死也不愿替这位皇帝干活。并且,朱元璋对不愿与自己合作的人绝不放过,还特别制定了一条法律: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灭其家,不为之过......”贵溪文人夏伯启叔侄,砍断手指发誓不做明朝的官。朱元璋大怒,派人把叔侄二人押解京城,并当众宣布:“宜梟令籍没其家,以绝狂夫愚妇仿效之风。”于是,将夏伯启叔侄和全家满门抄斩。
苏州人姚润和王漠,被要求到南京去写《明通志》,两人心中极其不愿意,于是,就“抗旨”了,而下场,就是被诛灭了九族。“吴中四杰”的高启,也是由于谢绝了朱元璋的邀请,被朱元璋找了其他理由腰斩。自此,在朱元璋身边工作的人,个个都小心行事,就怕一个“字”的不合适,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简直就是一种让人害怕的工作环境,所以,很多人受不了这种“折磨”,就找一些辞官的借口回家了。如果,这些人以为朱元璋就此会放过他们,那就太天真了。朱元璋怎么也会找出“借口”,“官不做了回家”,在他眼里就是要“造反”的动机。于是,做官会因为“文字”丢了命,不做官会因为“被造反”要了命。
所以,等待这些官员的,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看着朱元璋大笔一挥,写一个字:“斩”。甚至,有史料数据,朱元璋“除去”的文人,高达万人之多,这应该是改写了自秦以来的“文字狱”记录。
参考资料:
【《明史·太祖本纪》、《明代文字狱祸考略》、《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