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将马谡不听建议,要在孤峰安营扎寨,被魏军围困后切断水源,士兵无水可饮,导致街亭丢失。街亭被破后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沉思许久,命令士兵大开城门,自己高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看见高坐城楼的诸葛亮,思虑良久,最终引兵退去。
有人说司马懿害怕诸葛亮在城中设伏,所以退兵。我认为这不可能,既然司马懿领兵攻城,就做好了准备,怎么可能因为城门大开而退走呢。你们认为城门大开攻城容易,还是对方拥兵守城时攻城容易呢?这结果显而易见,司马懿怎么可能放过这样的机会,所以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
我认为司马懿之所以退兵,也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司马懿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他在魏国的处境岌岌可危。曹操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在曹操时期司马懿根本就没有得到重用。曹操病危时,特意叫来曹丕嘱咐他,司马懿此人野心极大,善于隐忍,不得不防,然此人也是大才,不到万不得已不可重用。
曹操死后,曹丕遵守曹操的遗言,没有重用司马懿。反而遭到曹丕的提防,还安插了柏夫人在司马懿身边时刻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司马懿在魏国的处境可谓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曹丕之所以重新启用司马懿,是因为魏国被诸葛亮打的节节败退,举国上下无人能抵挡诸葛亮的步伐,无奈之下才拜司马懿为大都督迎战诸葛亮。
司马懿想要改变自己在魏国的处境,就要领兵打仗,在军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与司马家族。司马懿为了在军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在与诸葛亮交战中,打赢见好就收,打不赢就守城,坚决不出战。就这样时不时打个小胜仗,不仅抵挡住了诸葛亮的步伐,也在军中建立了威信。
在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北伐中,司马懿在军营里的威信越来越高,也发展了不少亲信,司马懿怎么可能放弃在军中发展自己势力的机会。
当他兵临西城城下,看到诸葛亮正坐在空城之上,司马懿没有料到诸葛亮会在西城,本能地停了下来。司马懿被诸葛亮这一招打了个措手不及,如果进城活捉诸葛亮,自己在魏国就没有了利用价值,此时的势力还完全不够保全自己,到那时吾命休矣,司马懿在城外思虑良久,不顾质疑,最终引兵退走。
而诸葛亮也是看穿了司马懿的处境,所以才走了这一步险棋。这空城计,二人心知肚明,在这场心里博弈中,两人都是赢家。
在西城的对峙中,两人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相成就了对方。
你们觉得我解释得对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