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的内阁制度: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
创始人
2025-07-17 02:32:08
0

引言

自秦朝开始,中国便进入了大一统的帝国时期,国家统一之时,最高权力基本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皇权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生杀予夺全凭皇帝一人喜怒。

虽说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领袖,但是由于其精力和能力有限,所以他在统治的过程中,也需要与他人分享一部分权力,以此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

通常情况下,与皇帝共同理政的大多是朝中宰相,故这部分权力被称之为相权。

“宰”“相”二字是周王室家奴的统称,主要负责帮助皇帝处理相关事宜,因此宰相早期具有私臣的性质。

后来才由私臣转化为了外朝官员,这也就意味着相权来自于皇帝的授予,并不来自于政府、人民或法律,所以皇权和相权一直是紧密相连的。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宰相功高盖主,争夺皇帝权力的事件,所以皇权和相权也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争端,可以说皇权和相权的争端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集中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了宰相制度,诛杀了胡惟庸等人,不过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废除宰相的弊端,因此他又专门设置了内阁。

自此之后,内阁便成为了明朝最重要的权力机关,那内阁究竟是如何辅政的?它又有怎样的权利呢?

内阁制度的创与完善

宰相与皇帝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宰相是由皇帝决定任命的,他的权力大多与皇帝赋予,宰相的权力与升迁全要仰皇帝之鼻息。

另一方面,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宰者,天下主宰者,相者,君主辅佐者,宰相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极高的社会地位的,两者既相互扶持,又彼此冲突

如何处理宰相和帝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历代君主尤为头疼之事。

汉朝时期,朝廷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之时,朝廷实行三省六部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君权与相权,达到了权力的制衡。

明朝时期,朱元璋承袭元朝旧制,设立中书省,并任命了左右丞相,辅助皇帝总理朝政,虽然说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

但是如果宰相的权力过大,就很容易会造成皇权的削弱。

朱元璋在位期间,朝中的宰相胡惟庸是一个跋扈强势之人,胡惟庸不仅独断专行,而且经常与明太祖朱元璋发生矛盾。

洪武十三年,忍无可忍的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下令诛杀了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归给了六部,自秦朝开始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这样被废除了,君主专制一度达到顶峰

宰相被废之后,朱元璋大权独揽,事事都要操心,忙得不可开交,他为此专门在洪武十三年九月设立了四辅官来帮助自己。

由于这种官制的办事效率太低,所以朱元璋又在洪武十五年召集了大量大学士来辅助自己处理政务,内阁制度出现了萌芽之势。

后来登基的朱允炆和朱棣皆承袭了这一传统,常常从官员当中选出德才兼备之人近身辅政,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内阁制度逐渐发展完善,票拟制度日益成熟。

《明史》当中记载,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内阁制度真正走向高峰是明朝中晚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由于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在位时间较长,且他们二人大多懒惰,不喜处理政事,所以权力便落在了内阁之上。

嘉靖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意气风发,对朝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嘉靖后来日益沉迷道教,追求长生之事,渐渐松懈了下来,因此朝中大权便被他交给了内阁。

彼时,以内阁首辅严嵩为主的严党把弄朝政,任意决定官员升迁,内阁的权力一度走向了顶峰,由于严嵩常常曲意逢迎,以权谋私,所以他一直备受争议,内阁也被附上了污名。

嘉靖皇帝去世之后,隆庆和万历皇帝相继登基,万历登基之时年仅十岁,根本无法处理朝政,因此实权落在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后宫皇太后李太后和司礼监冯保的手中。

彼时,张居正位及人臣,权力滔天,已经有了宰臣之称,虽说他并非是一朝宰相,但是实际权力却与宰相无异。

张居正是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政治建树的人,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土地清丈,缓解了明朝的阶级矛盾、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带领大明走向了另一个高峰,这是内阁制度的正向表现。

可惜的是,这样的蓬勃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万历皇帝掌权之后,张居正因病去世。

这位年少的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对张居正进行了诸多清算,废除了他先前制定的改革制度,严厉打击了内阁其他成员,导致内阁走向了衰落。

万历皇帝执政后期,既不上朝,也不见群臣,懒政怠政程度可称极致。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内阁臣子有报国之心,也无法办实事,因此很多真正有才的内阁大臣都选择了请辞回家

后期登基的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内阁也没有使那个发挥出其真正的效用。

崇祯年间,李自成攻入北京皇城,明朝灭亡,内阁制度也随着明朝的陨落而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当中。

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从性质来看看,内阁主要是依附于皇权而生,内阁是君主集中制的衍生物、是维护皇权的工具、是兼有秘书功能的皇帝议政咨询机构。

起初的内阁只参与议政而不具备行政职能,对皇帝来说较为安全。

从政治职能来看,内阁只是皇帝和其他官员之间的桥梁,他们必须依附于皇权,才能下发政令,实现政治作用。

内阁与皇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既被皇权制约,又能够制约皇权。

内阁大学士可以通过票拟参与中枢决策,并在论证的过程中影响皇帝的选择,因此他们的意见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皇帝的意见。

由于内阁需要帮助皇帝直接协理六部,维持国家运行,所以当皇帝怠政的时候,内阁的票拟便是百官和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

内阁人员的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中央的行政效能,内阁是整个官僚集团中最接近明朝天子的人。

因此内阁臣子和皇帝、皇太子大多都有师保关系,例如张居正曾经就是万历的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时期,除了皇帝与内阁之外,还有一个机构也同样能够辅助理政,那便是司礼监,皇帝为了维护最高决策的权威,常常要依靠宦官来辅助运作

在皇帝与内阁票拟中间,有一个司礼监批红的程序,司礼监批红制度刚刚出现的时候,宦官并不具备影响政治决策的实权。

可是后来随着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明朝太监多通文墨水,晓古今,逞其智今,逢君作奸,常常利用皇帝的信任与官员互通,所以内阁中人也常常要仰其鼻息。

例如正统年间,皇帝宠幸太监王振,内阁票拟的文件都由司礼监王振批红,阁臣都要受司礼监胁制,听王振的意见。

内阁制度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内阁作为明朝重要制度,直接影响了明朝的行政流程,内阁制度有优有劣。

一、助长了君主专制。

内阁作为皇帝最亲近的秘书集团,大多都要以皇帝的旨意办事,他们的出现分走了相权,加强了皇帝专制。

虽然说明朝曾出现过内阁与皇帝争权的情况,但是内阁作为皇权的附属机构,却无法对皇帝形成直接的胁迫。

二、助长了君主的懒怠之气。

内阁大学是能够帮助皇帝辅政,也能够帮助皇帝决策,当皇帝懒政怠政,不理朝政之时,内阁也能够维持国家的运转,因此即便是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明朝也能够运行。

第三是助长的宦官的嚣张气焰。

明朝之所以会频繁出现宦官乱政之事,就是因为司礼监和东西厂赋予了宦官过多的权力。

最后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内阁受皇权的限制,无法真正发挥出其真正的效用。

内阁人士大多来自于翰林院,他们十年寒窗苦读,并没有实际的政治经验,因此他们都会纸上谈兵而,少有敢做敢为之人。

他们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只能对皇帝唯唯诺诺,当皇帝与朝臣发生冲突之时,他们也无法做到平衡,即便是有才如张居正,也无法突破内阁的限制,仍旧在死后遭到了帝王的清算。

内阁无合法执政性、无实权,事事听命于皇帝,加剧了独裁,弊端尤为明显。

但是由于内阁制度有利于皇权集中,所以它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从总体来看,它的存在有极强的必要性,其利大于弊。

参考资料:

1.《明史纪事本末》

2.《明史》

3.《明实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武... 1259年,地点武昌,5万蒙古兵与10万宋军对决,双方厮杀两个多月。“汉军”将领奋勇拼杀,宋军作战意...
原创 公...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用好红岩精神讲好思政大课 “2024年度重庆市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研修班”开班仪式 ...
原创 日... 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对中国的压力空前增大,日本开始秘密谋划中国东北,想要将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据为己有...
原创 清... 清朝初年,为了稳定政权,康熙皇帝册封了四位异姓藩王。然而,当削藩政策引发“三藩之乱”时,四位藩王中却...
原创 中...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科举制度曾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和追求目标,千百年来,无数寒门子弟怀揣着对功名的渴望...
原创 宋... 文|编辑:潇潇 引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原创 乱...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残城) 中和三年,一个叫做杨行密的...
原创 为...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辈出,刘备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加入了争夺天下的队伍,虽然最终止步于三分天下的阶段,但...
原创 伊... 文| 环宇通史 编辑| 环宇通史 前言 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尔维奇是古代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