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汉口、汉阳。彼时,革命洪流迅速推进到长江流域,罢工斗争风起云涌,反帝斗争声势浩大。
这年冬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各商店店员组织成立了店员工会,后发展为七里坪工会。工会建立了工人纠察队,与剥削工人的资本家和店主展开斗争,组织工人自制撇把子枪等各种武器,保卫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边革命斗争和各项建设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安县早期工人运动是红安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七里坪工会旧址是现存较早的基层工会遗存之地。
2022年11月15日,由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劳模、青年工人等组成的湖北工运旧址寻访小分队,来到红安县七里坪工会旧址,探寻“中国第一将军县”那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店员工会扛起革命旗帜
穿过七里坪北门楼,走进长胜街,寻访队员们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民国小镇——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一眼望不到头,两侧房屋青砖砌墙、黑瓦铺顶,屋顶兽头山脊,屋前石雕门柱。
“长胜街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跟随讲解员的介绍,寻访队员们在青石板路上缓步前行,来到街道东侧的七里坪工会旧址。
这是一处典型的鄂东徽派建筑院落,原是潘氏宗祠。走进院落,穿过天井,墙上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还原了90多年前,这里的手工业者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党的领导下成立工会的历史。
1926年9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中共黄安(红安曾用名)党团特支通过国民党黄安县党部工人部,在县城发动小手工业者和店员组织工会。七里坪“柯义生”杂货店店员、党员郑行瑞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串连发动店员秦绍勤、石健民等,在潘氏宗祠秘密组织成立了店员工会,后发展为七里坪工会。工会成立之初仅有40多名会员,大多是七里坪镇的店员、手工业者、搬运工人和小商人,1927年初发展到100多人。
随后,郑行瑞带领七里坪工会发动店员、学徒揭发店主的不法行为,将全镇各商号的老板召集到潘氏宗祠开会,约法三章:实行8小时工作制,超时应增加工钱;不许打骂店员、学徒,优待童工;辞掉身份为工会会员的店员,需经过工会同意等。这些规定,维护了工人的合法权益。七里坪的广大店员、学徒亲身感受到工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革命热情高涨。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为了与反革命进行斗争,七里坪工会委员长郑行瑞奉令在七里坪组织成立工人纠察队,配合农民自卫队保卫工农运动,进行武装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郑行瑞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组织工会会员和工人纠察队员在七里坪街道上举行反帝示威大游行,并集结在南庙门前广场召开大会。“这次活动组织严密,队伍整齐,周边群众和附近农民涌来观看,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在一幅游行大会现场的黑白照片前,讲解员驻足介绍。
“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是工人前辈最基本的诉求,但是他们却遭到重重压迫,奋起反抗是必然的。”湖北强大包装实业有限公司青年工人代表向鹏有感而发道。
撇把子枪打响“九月暴动”
七里坪工会旧址一楼展柜中,摆放着一把锈迹斑驳的手枪。讲解员介绍,这把七里坪工会自制的枪,因其没有弹夹,发射一发子弹后就需要重新装填,故被当地人称为“撇把子枪”。而正是这样一把制作粗陋、构造简单的土造手枪,在七里坪打响了武装暴动的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八七会议精神很快传达到了黄安、麻城一带,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在黄麻地区展开。
李业阶是七里坪反动商会的会长。大革命失败后,他与人民为敌,曾公然撕毁工会贴在街道墙上、店铺门上的革命标语。为了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暴动,1927年9月,郑行瑞、秦绍勤带领工人纠察队员在李业阶家中将其抓获,在潘氏宗祠召开工会大会,公开宣布其罪状,会后将李业阶押至七里坪西门外倒水河边,用“肖同太”号铜匠铺制造的第一支撇把子枪将其击毙,被后人称为“九月暴动”。
当时七里坪工会工人纠察队已发展到3000余人,但武器主要以梭镖、长矛、鱼叉为主,很少有土铳或自制的来福枪。因此,处决李业阶的枪声震动了七里坪,沉重地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热情。
“这一枪,打倒了与人民为敌的资本家,打出了七里坪工人阶级勇于革命、不怕牺牲的气势与精神。”湖北省劳模、湖北中烟红安卷烟厂维修技术组长王俊鹏感慨。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前夕,郑行瑞组织铜匠、铁匠工人赶制武器,打造了大批刀叉、红缨枪,“肖同太”号的铜匠工人还精心制作了几支撇把子枪。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各路起义大军集结在七里坪文昌宫誓师,七里坪工会工人纠察队参加战斗。13日晚,郑行瑞率领工会全体会员和工人纠察队加入起义大军,参加了攻打黄安城的战斗,成为黄麻起义的基干队伍之一。
“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的胜利,为后来创建鄂豫皖苏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安造”支援鄂豫皖红军
从七里坪工会旧址展厅向里走,有两个小展厅,蜡像生动还原了当时七里坪的生产场景——两名男性工人围在铁砧旁,其中一人用钳夹着一块生铁,放在铁砧上,另一人挥舞着锤子砸向生铁;而另一边,几名妇女操作着手中的老式缝纫机和熨斗,正在制作衣服。
讲解员说:“这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设初期,以七里坪工会为主力军成立的军械所和被服厂,他们在造武器、做军衣,支援前线的红军战士。”
1928年7月,黄麻起义中组建的工农革命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郑行瑞担任红三十一师经理处主任,负责部队后勤工作。红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转战在鄂豫边区,郑行瑞主持筹建了第一个军械所和第一个被服厂,七里坪工会会员积极参与其中,为鄂豫皖红军后勤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七里坪军械所最初有20多名工人,他们大部分是原七里坪工会会员。为了能迅速制造武器,郑行瑞通过地下党的关系,到武汉请了几名曾在汉阳兵工厂工作过的师傅当技术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军械所不仅能修理枪械,还能造撇把子枪、手榴弹和翻造子弹,撇把子枪也被定名为“黄安造”。后来,军械所扩建为兵工厂,制造来福枪和普通步枪用于红军作战。
从黄安、七里、紫云等地挑选的20多名年轻妇女,成为七里坪被服厂第一批工人,其中也有七里坪工会会员。1929年夏天,红三十一师干部战士都穿上了被服厂生产的灰色军装。
“换装那天,尽管有些战士的军装不大合身,但毕竟是红军自己的工厂生产的,比换装前大家穿在身上五花八门的长袍短褂要整齐得多,红军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队伍威武雄壮。”讲解员介绍。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广为流传的《黄安谣》,正是革命战争年代包括七里坪工人在内的红安人民万众一心跟党走、齐心协力干革命的真实写照。
如今,为充分发挥“七里坪工会旧址”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湖北省总工会将“七里坪工会旧址”作为湖北工会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全省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续写湖北工运事业的新篇章。(红安县总工会提供支持)
工运故事汇:
秦绍勤:剖腹挖心也不背叛革命
七里坪长胜街门口,矗立着一座石头做成的纪念碑。碑上刻着一行红字“秦绍勤烈士就义处”,下面一块长方形石头上,用黑色小字介绍了秦绍勤的生平。讲解员讲述了七里坪工会负责人秦绍勤,被敌人剖腹挖心仍坚守秘密、宁死不屈的故事。
秦绍勤是七里坪人,青少年时期在七里坪一家药店当学徒。1925年,在其姨父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冬,秦绍勤与郑行瑞等人在七里坪店员工人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27年8月,七里坪工会成立,秦绍勤为负责人之一。
秦绍勤与郑行瑞等组织店员反对压迫,打造大刀长矛,武装工人纠察队,击毙了反对工人运动的七里坪商会反动会长郑业阶,后参加了黄麻起义。
1928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秦绍勤仍留在七里坪一带坚持斗争。这年农历十一月初一,秦绍勤在去秘密联络点的途中,被装作卖豆渣的秦姓密探发现,反动分子一拥而上将其逮捕。
敌人知道秦绍勤是共产党的区委干部,以为抓到一条“大鱼”,信心满满要撬开秦绍勤的嘴,通过他将区委和七里坪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
敌师长亲临审讯:“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信共产党,就要加入共产党!”“你们党的组织有多少人?”“只有我一个人!”……面对敌人的拷问,秦绍勤“一问三不知”。
敌师长气急败坏,喝令打手对秦绍勤拳打脚踢,以死相威胁。秦绍勤从地上挣扎着爬起来,怒不可遏地说:“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要我背叛革命,休想!”
而后,敌营长、七里区反动区长轮流审讯,企图让秦绍勤在严刑拷打中屈服。但秦绍勤始终不吐一字,敌人从他那里得不到任何党组织和其他共产党员的只言片语。
敌人的计划泡汤了,便对秦绍勤实施最残忍的暴行。1928年12月19日,敌人把秦绍勤绑赴七里坪北门外,用两寸多长的铁钉将他的手和脚钉在门板上,接着用机枪扫射,剖腹挖心。
秦绍勤就义时,年仅21岁。他的故事流传到四里八乡,人们心疼落泪,作歌谣歌颂他:“英雄秦绍勤,开膛破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绝不连累别人。”
初心传承寻访感言
我是红安人,对红安的红色历史非常感兴趣,也深感骄傲和自豪。此次寻访七里坪工会旧址,听到了工人先辈的斗争故事,让同是工人的我,感受更深刻、收获更丰厚,将来我要把七里坪工人运动的故事和历史分享给更多的人。
作为省劳模,我还承担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责任,我将以班组为圆心、企业为半径,传递技术、本领、担当、创新,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一线产业工人中落地生根。
——湖北省劳模,黄冈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湖北中烟红安卷烟厂维修技术组长
工人先辈们在旧社会被压榨得喘不过气来,连基本生存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提个人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反抗是必然的。与之相比,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天壤之别。
几年前,我从老家秭归来到红安,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90后骨干员工。我感到很幸运很幸福,我将把此次寻访之行化作前进动力,更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企业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湖北强大包装实业有限公司90后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