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之一,然而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权利和地位,统治阶层内部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情况比比皆是,被称为明君的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门前手刃兄长,要挟父亲,才得到的皇位;清朝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那段历史更是无数次被搬上荧幕。而一代枭雄曹操的两个儿子也曾为继承者之位而争得不可开交,曹操甚至有意让两个儿子相斗,以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
曹植以其文学才华而闻名于世,其实当时,曹植的才气也深得曹操之心,曾是曹操最宠爱的儿子。每当曹操考查儿子们的功课时,对答如流侃侃而谈的曹植都能让曹操甚为满意。一次曹操将要带兵打仗,出征前,曹植吟诵了一篇祝愿军队凯旋而归的文章为父亲送行,曹操大为感动,而一旁的曹丕只能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之下只能挤出两滴眼泪一表不舍之情。
后来,曹操曾在很多场合流露出立曹植为继承人之意,曹丕整日惶惶不安,但他没有想到,断送了曹植未来之路的并不是他,而是曹植本人。原来曹植虽有才华横溢,但性格太过放浪形骸、狂浪不羁,所以常常做出出格之事,曹操并未计较过,但也时常担心文人做派的曹植难以适应朝堂环境。有一次,曹植实在是犯了大忌,他喝得伶仃大醉后,驾车闯进了司马门,要知道这是帝王才能出入的宫门。这件事之后,曹操虽饶他不死,但也逐渐冷落了他,曹植彻底失宠,退出了继承人的竞争行列。
公元220年,曹操离世。曹丕大权在握,自立为魏王,取代了汉朝。他将弟弟曹植立为丞相。此时的曹植还未感受到形势的变化,依然不改之前的行事风格,常常同臣子们商讨国家大事,有理有据滔滔不绝,上下皆对曹植交口称赞,然而这一切皆被曹丕安看在眼中,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曹丕感觉弟弟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威胁,生怕弟弟有翻盘的机会,起了杀心。
于是便百般设计,刁难曹植,我们所熟知的《七步诗》就是这样来的。此诗以豆子自比,让人感觉到兄弟相杀的残酷,也打动了曹丕,曹植这次化险为夷,凭借着自己的才思敏捷救了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已成为哥哥的眼中钉,自此以后便收敛起了锋芒,为了保命处处小心翼翼。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七步诗》,《太平广记》中也记载了一则类似的故事。说是一日曹丕与曹植同游,看到两头牛为了争地盘而相斗,其中较瘦弱的那一头被顶入井中身亡。此情此景不正好对应曹氏兄弟二人吗?于是曹丕又让弟弟在胯下之马的百步之内以此事作诗,但全诗不能出现“牛”、“死”二字,否则,井中之牛就是曹植的下场,说完,便快马加鞭向前奔去。
为了自保,曹植便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于是便有了这首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此诗以“肉”代替“牛”,将自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哀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自己顺利过关,化解了危机。
后来,曹丕再没有为难过曹植,只是将其晾在一旁,不再启用。曹植一生渴望建功立业,但始终没有机会,最终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了一生。好在,他的诗文流传至今,建安文学史上留有曹植的一席之地,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告慰吧!